如果你知道停電、停水通知,請告知你的鄰居或同事。
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氣質很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淳樸。
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把“討厭”解讀為“討人喜歡,百看不厭”。
有人在你麵前說某人壞話時,你隻微笑。
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當著客人的麵,用開水把杯子燙一遍。
尊重傳達室的師傅及搞衛生的阿姨。
與人同打出租車時,請搶先坐在副駕駛位置上。
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
言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不妨試試以上這些原則,相信它們會為你提升影響力帶來一些幫助。
2.要影響,先了解
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的確,擁有任何一種學問,能利用少量的資源;而學會識人,卻可以利用萬物,成功的可能性也將大大增加。所以,我們要想影響他人,就要先學會識別了解他人。
察言觀色,從一言一行中捕捉信息
“馬上就要比賽了,他是我們小組的主力,可是最近看他心事重重,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你看這樣行不行……”還沒有提出自己的想法,小靜就聽到好友輕微的一聲歎息,她迅速的瞥了一眼好友,隻見好友眉頭緊鎖,小靜笑著岔開話題,氣氛也漸漸變得輕鬆活躍起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想法暴露,在與人交往時,麵對不同的人,你會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你願意親近,你覺得他值得做朋友,而有的人則相反,所有的這些,你如何迅速地判斷和識別呢?
其實,要想了解他人並不難,你隻需要從對方的一言一行中去捕捉一點一滴的信息,以此來判斷對方的想法。這其實也是人際交往時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樣不但能使溝通交流變得暢通,而且還會為你提供切實的幫助。
要想影響他人就要先了解他人,而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察言觀色。一個人的想法往往會通過他的態度及動作流露出來,隻要我們仔細地觀察他人,即學會察言觀色,便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
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深明察言觀色之道,等到適當的時機再從旁進諫。但是有一次,他稍不小心,還是觸到齊桓公的“逆鱗”。
當管仲審核國家預算支出的情況,發現宴客費用居然高達三分之二,其他部門的經費隻有三分之一,難怪會捉襟見肘、效率不高。他認為這太浪費,此風斷不可長。於是,管仲立刻去找桓公,當著眾臣的麵說:“大王,必須要裁減執行費用,不能如此奢侈……”
話未說完,沒想到桓公麵色大變,語氣激動地反駁說:“你為什麼也要這樣說呢?想想看,隆重款待那些賓客目的是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們回國後才會大力地替我國宣傳;如果怠慢那些賓客,他們一定會不高興,回國後就會大肆說我國的壞話。糧食能夠生產出來,物品也能製造出來,又何必要節省呢?要知道,君主最重視的是聲譽啊!”
“是!是!主公聖明。”管仲不再強爭,即刻退下。
管仲的機智與聰明就在於他善於察言觀色。如果換作是其他忠義頑強好辯的人士,繼續抗爭下去,可以想象會有什麼後果。
從桓公的臉色和語氣中管仲察覺到此時桓公心情不佳,不會接受勸諫,自己應做到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當止則止,於是他不再繼續損害君主的尊嚴,而是在後來的工作中慢慢影響桓公,使問題逐步加以改善。
事實上,我們在與人交往也應這樣,要想讓他人為己所用,就要注意順著對方的心意,不可逆犯對方的忌諱。否則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自己處於非常尷尬的局麵。所謂“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尤其是在求人辦事時,隻有善於從對方麵部表情作出準確判斷,再付諸行動,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讀懂他眼中的心靈私語
早在古代,孔子就曾說過:“觀其眸子,人焉瘦哉!”意思就是說:想要觀察一個人,就要從觀察他的眼睛開始。因為一人的想法常常會從眼神中流露出來,天真無邪的孩子,目光清澈明亮,而心懷不軌的人則眼睛混濁不正。所以,世人常將眼睛比做是心靈之窗,是交往中被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