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厚黑,現今社會的通贏(1 / 3)

活著,並非隻為生存

人人都想成功,“成功”在今天比在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充滿了誘惑力。渴望成功,渴望擺脫生活的壓力,渴望受到世人的矚目與崇拜,這似乎成了人們的畢生夙願。人們活著的目的已經不單單是生存,除了要追求卓越的物質生活以外,還要力求跟上時代的潮流。

當今社會,職業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存問題,也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角色。但是,有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擺在每個人的麵前:人多崗位少。德國《明鏡》周刊的兩位世界著名的記者在《全球化陷阱》一書中寫道:

“不得不承認,隻要20%有勞動能力的人就足以維持世界經濟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將被閑置。全部謀職人員中,僅用其中的五分之一就足以生產和提供為世界所消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因此這20%的人能夠積極地參與生活、工作、掙錢、消費,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一樣。還有1%或2%的人由於繼承了大筆遺產而能夠保持富有的生活水平。那麼,其餘的人呢?剩下的80%的人都將沒有勞動崗位嗎?很遺憾,肯定如此!”

這一番言論並不是危言聳聽,至少中國目前的就業狀況就是如此。

大批沒有技術能力的農民,在生產進一步自動化之後,無奈地湧進城市謀取生路,農田裏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力了,這無疑要將他們推向城市新興的工廠去打工。從此之後,底層的工人將不會再缺少。一些技術性的體力勞動崗位也將被廉價占領。與此同時,大學校園每年有超過2000萬的學生畢業,他們也不再是社會上稀缺的人才,除了一小部分能夠謀得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之外,剩餘的將不得不終日徘徊在各大城市的勞動力市場。

“隻有改變自己的競爭能力,才能適應當前充滿競爭的社會”,這句話從一句空洞的口號,一轉眼就變成了迫在眉睫的行動方案。那些還在為生存苦苦掙紮的人們必然會產生對將來生活的憂慮,即使得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也不得不考慮如何守住到手的“江山”,讓自己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那麼,如何在這個時世變遷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朝著自己的目標大踏步前行呢?20世紀初,一位來自四川的奇人李宗吾,在《成都公論日報》上發表了《厚黑學》,從此成了時代思想的弄潮兒。直到今天,他的學說,還是有著無與倫比的指導意義。厚黑學為當前茫然的人們指明了奮鬥的方向——要去爭,要去搶,要在還沒有發生危機之前積極儲備,要在危機發生之後竭力對抗,沒有競爭的信念,就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劇烈變化。

香港的李嘉誠,就是一個懂得如何競爭、如何創造自己生活的成功者。

李嘉誠的家境並不富有,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帶著他從潮州逃難到香港,一家人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家徒四壁,舉步維艱。

沒想到,隻過了兩年,香港就淪陷了,李嘉誠的父親一病不起,隻有14歲的他不得不肩負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在別人隻為吃穿奮鬥的時候,李嘉誠的誌願卻是要成為富翁。他深深懂得,富翁並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隻有不斷地去搶——和時間搶閱曆、和競爭搶機會,他的理想才能變成現實。

他從一個臨時跑街的推銷員到年輕的塑膠廠總經理,再到全香港知名的房地產大亨、全亞洲的天之驕子,用他自己的話總結:“沒有被生活遺棄的人,隻有遺棄生活的人。”

所以說,成功並不是向魔鬼許下的願望,要看魔鬼的心情好壞才能決定得到的結果,而是一種必然。不同的人,將會有不同的果實,隻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是自己在種植、培養著自己將來的結果。

隻有懂得競爭,懂得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為未來奮鬥的人,厚黑學才會對他有指導意義,否則,任何學說,任何有影響力的老師,對他來說都隻不過是神話故事,永遠站在旁邊看熱鬧的人,最終將會被人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