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事的氣度(1 / 2)

養成寬闊的心胸

心理學家認為,人所受到的外界感受,影響一個人對外界的態度。受到尊重、褒獎的人,會有愛的眼光;受到輕視、貶責的人,會覺得周圍的一切人都討厭。自己受到嚴重的人際打擊,則會使心靈變得狹隘、閉塞,給別人都戴上“敵人”的帽子。這種自惑心理,使自己陷入如臨大敵、四麵楚歌的虛幻境地。這種心境的另一個危險就是用報複來解決心靈的不平衡,在無力或無法向對手報複時,就會用替代的“獵物”來宣泄不滿。

人人都會受到別人的冷淡、誤解,但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懷恨之心呢?這由其性格特點而定的。自信寬厚的人較少有懷恨之心,因為他對自己的優點、缺點有清晰準確的認識。“你可以對我不滿,但不能改變我。”隻有兼有憂鬱性格和偏執性格的人最容易懷恨。這種人心胸狹窄,對常見的誤會、打擊加以誇大,並耿耿於懷。另外,這種人極為自負、固執、自我評價過高,不願意在任何事上吃虧,總是嫉妒一切,怨恨自己沒能得到一切。

這種人還過分敏感,多疑而多心,有很多偏見。這種人受過黃頭發人的批評,就對所有黃頭發的人憤恨;被玻璃杯燙了手,會摔碎燙他手的那隻杯子。總以為人家跟他過不去,時刻帶著“警惕”的眼睛發現“可疑的對象”。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都很緊張。

有些孩子從小受到嬌慣,聽慣了讚揚聲,家人都圍繞著他轉,使其養成蠻橫、專斷、跋扈的習慣。這些孩子聽不進不同意見,受不得一點委屈、挫折。在家庭衝突中,總是別人讓步、妥協來遷就他。這種毛病帶到社會上,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對自己的成績不好,事業不順,人際關係不好,不從個人能力、品質上找原因,而隻是一味否定別人的言行。

久而久之,從口頭上的爭辯,慢慢發展成內心的憤恨,形成對人的情感冷漠和行為上的戒備。這種表麵上的冷靜,其實是一個危險的火種。它可以燒向自己,使自己變得抑鬱,並可能成為偏執性精神病;也可能燒向別人,用周密的行為,不動聲色地想辦法去報複他人。如果一時找不到特定的“仇人”,就會尋找無辜的替代人作為受害者,以發泄不滿。

有一本人生雜誌,上麵刊載如下的新聞:有一位曾在戰場上受傷的七兵,當他從麻醉手術台上醒過來的時候,軍醫對他說:“你再休息一會兒,你就會痊愈了,惟一憒憾的是,你已經失去了一隻腳了。”

沒有想到,這位傷兵卻大聲抗議說:“不對,我這隻腳不是失去的,而是被我遺棄的。”

任何人在讀完這篇報道後,都對這位士兵那種毫不沮喪地接受悲劇事實的勇敢心理,感到由衷的敬佩。他能把失去的,改稱為被遺棄的,顯然表示他已經越過絕望的深淵。

在我們的人生中,失去的東西顯然不計其數。然而,隻要我們把那些東西當做被遺棄的廢物時,沮喪的感受就會減輕許多。由此可見,麵對著同樣的悲痛事實,一念之差,前後的心情卻截然不同。

要克服怨恨,就要改變任何事隻考慮自己的認識觀,並多與人交往,甚至將內心的狐疑、不滿向朋友傾訴,聽聽朋友的意見。若你的認識是因為迷惑而誇大了事實,可以從朋友那裏得到校正,若你的不滿是正確的,應在向朋友的發泄中得到情緒緩解。

千萬不要讓怨恨在心頭生根滋長,最後演變為傷害行為。不論這種傷害的對象是別人還是自己,都是不值得的。

厚黑哲理

千萬不要讓怨恨在心頭生根滋長,最後演變為傷害行為。不論這種傷害的對象是別人還是自己,都是不值得的。

一旦許諾就要兌現

一旦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實現,即使是付出代價,也要努力去實現。即使是非人力之所能的,也一定要及時地向對方說明情況,請求諒解。

某高校一位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在校領導跟前失去了好感。

有許多諾言是否能兌現得了,不隻是取決於主觀的努力,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況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因為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