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修煉出來的。
人生而為蠻人。文化使人超越動物之上。文化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愈有文化,人愈偉大。
禮貌是文化的精華,富有魅力,能贏得眾人的好感;而言行粗魯隻能引人嘲笑,令人討厭。如果你粗魯又傲慢,一定令人憎惡;如果你教養有問題,定會引人不屑。禮貌不怕過於周到,怕的是缺少禮貌。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少了禮節就會導致不公。如能待敢人以禮遇,更是難能可貴。待人以禮並非難事卻受益匪淺:尊敬人就會受人尊敬。
禮貌和尊敬的優越之處在於:我們施之於人,自己卻不受任何損失。
與別人交流有助於自己的思想修養。司各特(英國小說家)
不要把痰吐在井裏,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要上井邊來喝水的。
克雷洛夫(俄國作家)
教養就是習慣於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麼。
範戴克(美國教育家)
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製的表現。
愛默生(美國哲學家、文學家)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美國哲學家、文學家)
我們想要養成公正的品德,就應養成一種“不苟”的優良習慣。
林肯(美國政治家)
要勇敢而不要暴躁,要服從而不要低聲下氣,要堅強而不要頑固,要謙遜而不要做作。蘇沃洛夫(俄國元帥)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賞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英國政論家)
隻有那些曉得控製他們的缺點,不讓這些缺點控製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巴爾紮克(法國作家)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本社會活動家)
太陽上的黑斑,就讓它存在吧,而人卻不應該有汙點!
阿·巴巴耶娃(蘇聯作家)
當眾竊竊私語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略薩(西班牙作家)
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格裏美爾斯豪森(德國作家)
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諸葛亮(三國時代軍事家)
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西塞羅(古羅馬哲學家)
憤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曾國藩(清代名臣)
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必須把靈魂的高尚與精神的明智結合起來。
愛爾維修(法國啟蒙思想家)
凡有良好教養的人都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愛默生(美國哲學家、文學家)
關心公益應當是每個有相當教養的人所共同的。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
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但是,善解人意和寬恕他人,需要修養和自製的功夫。卡耐基(美國教育家)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於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