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國度,物產豐富,人民安樂。國王興之所至,要派遣一位大臣,到其他的國家中采購此國所沒有的物品。這位大臣去了許多國家,遍觀市井,他遇見一位賢者坐在市場中,攤位前卻什麼東西也沒擺。便上前問:“沒見您要賣什麼東西,在這裏空坐著幹什麼?”賢者回答說:“在此賣智慧。”那個大臣又問道:“您賣的智慧是什麼樣的?賣多少錢?”賢者回答道:“我所賣的智慧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值500兩金子。先把金子拿來,我就對你說出我要賣的智慧。”那大臣心想:“我國中沒有賣智慧的。”就拿了500兩金子,給了那人。賢者對他說:“長慮諦思惟,不當卒行怒,今日雖不用,當會有用時。”這個大臣牢記在心,與賢者分手,各自回家。
買到了智慧之言的大臣連夜回國,奔回自己家中。這時,早已入夜,他看到自己妻子的床前擺著兩雙鞋子,產生了懷疑,頓時起了殺心。突然想起賢者賣給自己的智慧之言,不覺叨念出聲來。而睡在自己妻子床上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母親。因為兒媳生病,特地來照看。大臣自語失聲,其母一聽是兒子的聲音,高興得直叫:“兒子回來了!兒子回來了!”而這個做兒子的顧不得與母親、妻子道寒暄,一個勁地喊:“便宜!”他母親不知所以,一個勁地問:“你都上哪兒了?你買到什麼東西了?為什麼直說‘便宜’呢?”這個大臣說:“我的母親和妻子兩條性命,上萬兩金子我都不能換,現在花500兩金子就得以保全,難道還不便宜嗎?”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賢人。道德若無才智相輔,將是蒼白無力的。因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亦是一種邪惡,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愚者更堪信任。
當今世界要造就一個聖賢比古希臘時期造就希臘七賢還要費勁。當今世界對付某一個人所花的精力、物力要比過去對付整整一個民族所花的精力、物力還要大。
世間萬象都已盡善盡美,而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德上的完人,則是宇宙萬物完美的頂峰。
德行之力,十倍於身體之力。拿破侖(法國政治家)
道德無所謂新舊,惟真純的人才能夠說得上道德兩字,若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那不管你天天在高叫道德,結果終是一個壞人。鬱達夫(中國小說家)
在毫無慈悲的生存競爭中,道德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傑克·倫敦(美國作家)
美德藐視人間的一切譏嘲,清白受到誹謗身價越高。
笛福(英國小說家)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比徹(美國作家)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
達·芬奇(意大利畫家)
一個人的美德不應由他特殊的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日常的品行來衡量。
帕斯卡(法國物理學家)
一切美德都是由於放棄自我而成的,果實之所以極度甘美,便是由於企求萌芽使然。紀德(法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