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有沒有外人在場,一個真正有良好品行的人都不會做壞事。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孩,有人問他在沒有人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拿一些珍珠放在自己口袋裏,他回答說:“雖然沒有人在場,但我自己在看著我自己呢。我絕不會讓自己去做一件不誠實的事情。”這是一個關於紀律和良心的簡單而經典的例子。紀律和良心,在品格中居於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在實踐中它們使人格受到了捍衛。它們對於生活不隻是消極被動地去影響,而是起著強有力地規範作用。這種紀律在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塑造著人的品格,並且這種時刻都在發生作用的力量在日益強大。沒有這種主導力量的影響,品格就失去了自己的保護傘,麵對斑駁陸離的誘惑,品格就時時有叛變失節的危險。任何一種誘惑都可能使人屈服,做出卑鄙或不誠實的事情。不管程度多麼輕微,都將導致自我的墮落。這種墮落不取決於你的行動成功與否,不取決於你的行動被人發現與否,你不再是從前的你,而成了一個罪人。你會時刻感到不安寧,時時自責,或者說受到良心的譴責,不可逃避地成了一個罪人。

或許,我們可以感覺到良好的習慣對性格的強化和支持所發生的巨大的作用。我們曾經說過,人有很多習慣,而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是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思想多次重複所產生的影響。麥塔斯塔索堅持認為:“人類的所有東西都是習慣,品行本身也不例外。”巴特勒在他的《模擬》一書中,強調了自我約束和抵製誘惑的重要性,養成了品行方麵的習慣,最後就易於樂善好施,而不會屈服於邪惡。他說:“屬於感官的習慣是由外部行動所產生的,而屬於精神的習慣是由內在的實際目標所產生的,是它把它轉化為行動,或者是按照順從、真誠、公平和仁慈的原則去行動。

”布魯姆勳爵也多次強調了在青年時期進行訓練和榜樣作用的重要性,他說:“我相信,在神的旨意下,任何事情都可形成習慣。在每個時代,立法者有如學校校長一樣,主要是依據習慣立法。習慣使得一切事情變得容易,一旦偏離了原有的習慣就會出現問題。”因此,使戒酒成為一種習慣,酗酒就是可憎可恨的;使節儉成為一種習慣,那麼揮霍浪費就是有悖於個人生活的惡習。因此,在生活的道路上,小心謹慎和時刻留意以防養成任何惡習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個性向誘惑屈服一次,它往往就會變得極為脆弱,失去抵抗力;而一條原則要成為一條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是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的。一位俄國作家打了一個絕妙的比喻:“習慣就是一串珍珠,打開了一個口,珍珠就會全部散落。”

習慣一旦形成,它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作用,而無須你過多努力。隻有在你違背習慣行事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一件事做了一兩次,你就會發現它變得容易,做起來得心應手。在一開始,習慣似乎不會比一張蜘蛛網結實多少,一旦形成,它就像一條鐵鏈牢不可破。人生中的瑣碎小事,單獨來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就像從天降落的雪花,一瓣又一瓣,然而,這些雪花積累起來,就形成了雪崩。

自尊、自助、勤奮、熱情、正直,所有這些都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人的信仰。事實上,原則,也隻不過是我們給習慣的別名,因為原則多是一些條框,而習慣卻是事情本身,如慈善家和獨裁者,是相應地根據他們的行為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來劃分的。因此,待我們年事已高,我們的行動可以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習慣使然。我們把自己編織進了習慣的鏈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