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創業家精神與商業文明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副院長何誌毅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創業家的人生故事,讀完之後,我不禁將它與近期的商業文明研究聯係起來。據我們的初步觀察,商業文明不僅包括商業活動、組織的文明,而且與社會大文明密切地聯係在一起。從商業與社會大文明的關係來看,有兩個方麵的內容尤其值得重視:一是社會為促進商業發展造就的文明環境,二是商業發展,尤其是商人精神對社會大文明的進步作用和貢獻。
本書主人公龔兆慶先生,是中國眾多的創業家之一。中國在今天,為什麼會成批地出現創業家?其根本原因在於:改革開放所造就的文明環境。沒有這種由理念、製度、規則構成的社會大文明,也就不會產生出龔兆慶先生這一批創業家。
在同樣的文明環境中,並非所有人都擁有創業家精神並成功創業,這取決於個人的信念和選擇。龔兆慶說的一句話頗有意思:“中國做企業有兩種人,一種是妖人,一種是鐵人,我們就是鐵人。”使我感興趣的是,為什麼有妖人與鐵人的分別,二者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所謂妖人,我的理解,就是那些靠特殊的背景和資源起家的人,他們不擁有創業家精神,而是權力的依附者;而鐵人則是徹頭徹尾的實幹家,他們擁有創業家精神,是中國商業文明的主要載體。
平心而論,創業的辛苦不足為外人道,創業的風險無處不在,他人的蜜糖也許是自己的毒藥,但拋開成功的偶然因素不談,我更欣賞創業家那種純粹的、樂觀的與積極向上的精神。
由龔兆慶的人生故事,我又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項關於民營企業家精神動力的調查研究。2003年,我曾花了6個月的時間訪問了19位企業家,在北京和廣東地區組織了兩次企業家座談會,隨機收集了211份民營企業家的匿名調查問卷,得出的初步結論是,民營企業家當初的創業動機大都是為改善生活狀態,辦企業的目的是賺錢。在總樣本中,物質動力大於精神動力的企業家占61%,創業初期精神動力大於物質動力的企業家占28%,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各占50%的占11%,而完全以物質為動力和完全以精神為動力的隻是極少數。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個人需求的逐步滿足,中國民營企業家創業時主要的物質驅動,會在創業成功之後轉向以精神驅動為主。具體情形包括,當麵臨各種困難時,企業家能否懷著堅定的信心將事業貫徹下去;當個人財富迅速積累的時候,他們是否能抵製自滿的情緒而保持勤勉進取的創業精神?
當我們置身於商業活動變幻莫測的汪洋大海時,利益動機也許可以在某個階段或某種情形下提供足夠多的創業動力,但短期的利益動機與企業長期發展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以及人們對物質財富邊際滿足感的下降,都注定了物質動力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此時,隻有秉持堅定的精神動力,企業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任何一個成功的、長久的組織都是具有精神動力的組織,企業也是如此,沒有精神動力的企業不可能是長久的、受人尊敬的和偉大的企業。
我深深感到,小至個人和企業的發展,大至一國經濟發展,精神動力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較強大的精神動力,而且隨著企業家年齡的增長、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企業發展時間的延伸,民營企業家的精神動力也變得日益強烈。這種精神動力無疑是商業文明的重要因素,除推動商業自身的發展之外,還必將促進社會大文明的進步。
本書的主人公龔兆慶先生結合自己20年的親身經曆講述了創業的心得感悟,其間的道理讓人耳目一新。通過他的人生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創業家的形象,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場者的體會,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企業家精神的學者,我也欣喜地看到了現實的豐富性。
從某種意義上,龔兆慶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時代變遷下創業浪潮的一個縮影,中國的大地上正活躍著與之同行的一大批創業家,這個群體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命力,有著最執著的追求,同時有著獨特的生命體驗,他們的經驗與人生感悟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的先輩們為了他們那一代人的理想,可以浴血沙場,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每每讀到這樣的曆史故事,我心中都受到深深的震撼。而當前的一代人,則有機會在市場上拚搏,既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實現個人抱負,還滿足社會的需要,創造就業機會,交納稅款,造福於社會,所付出的無非是更辛苦而已。作為新一代的創業家們,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要知道如何行動與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說,《與你的夢想一起奔跑》這本書不僅是一個人的簡單經曆,書中的很多觀點都經過生命的淬煉和反複的思考,如果你能靜下心來對照,將在創業的道路上獲得一份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