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也因此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所以,老年人應盡量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麵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麵,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健康的老年人應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有益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症。
老年心理的發展
老年人應該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誌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製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衝動性。意誌力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製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誌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歎氣或怨天尤人。
適度地表達與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宣泄,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老年人應該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親屬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社會職能和生活環境的轉變,也使人的心境麵臨著新的適應。老年人離開數十年辛勤勞動的環境,往往產生諸多感慨,“退休綜合征”表現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閑而感到空虛,因餘力無處發揮而感惆悵,離開了工作集體,而形成一種疏遠感。家庭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或子女的獨立門戶,或喪偶而成鰥夫寡婦,或老年喪子等產生的孤獨感;老年人還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縮小、失去同伴而產生沮喪感。新的生活,新的適應就擺在了老年人麵前。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首先是有了明顯的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意識到自己老了。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覺能力的降低。如步履維艱、牙齒脫落、易疲勞而恢複緩慢、氣力衰弱、性欲減退、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等。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子女分居、親人死亡等。再次,別人把自己奉為老人。在生活上處處當老人對待,口口聲聲“老師傅”、“老前輩”,極易產生遲暮之感。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由此可導致意誌衰退,情緒消沉,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畏老老轉迫,憂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長年積累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個性獨具特點。由於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十分鞏固,幾十年的社會實踐,也使個性心理特征更加明顯。他們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具有突出的個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點。更加定型。他們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習慣和愛好,不讚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更無法輕易改變。
有一些老年人,由於習慣心理、定型個性而對一切變化和新事物總是惴惴不安、極力反對,哪怕別人是一份好意也絕不領情,還盲目加以排斥,甚至連早餐由吃饅頭改吃包子也要反對;由於不自覺地堅持自我中心、自我防衛態度,所以對什麼都感到懷疑,固執地想保護自己而采取利己的態度和方法,辦什麼事都優先考慮自己;有的甚至由於懷疑而發展到妄想,總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的生命、錢財,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變得抑鬱或悲傷,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常見的老年性病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