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0章 投入精力(1 / 3)

讓興奮戰勝煩惱

心理學教授威廉·黎翁·費父普說:“心理上的興奮可以戰勝身體上的不適,所以一個心理興奮的人,是永遠不會有煩惱的。”

威廉·黎翁·費父普介紹自己怎樣投入工作而排出煩惱時說:

在我24歲時,得了眼病。有一天,我的眼睛突然疼得厲害。看書不到三四分鍾,眼睛仿佛紮滿了針;即使不看書,眼睛也十分敏感,甚至不敢麵對窗口。我向紐哈芬及紐約市最有名的眼科大夫求治,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下午四點以後,我就隻好坐在房間最暗角落的椅子上等待睡神的到來。

我嚇壞了,害怕自己必須放棄教師生涯,到西部去當伐木工人。不久,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這件事說明,人類意誌對肉體疾病有重大的影響。那年冬天,我的眼睛情況更糟糕了,那時,我接受邀請去為一個大學團體作演講。

演講廳天花板上懸著許多大燈,強烈的燈光刺得我的眼睛痛得不得了,我坐在台上等待被介紹,不得不望著地板。可是,在20分鍾的演講中,我完全不覺得痛,可以直接望著那幾盞燈,還不眨眼。然而,演講結束,眼睛又開始疼起來,似乎比原先還疼。

我想,如果專心一意做事情,不是30分鍾,而是一個星期,那麼,我的眼睛也許能夠痊愈。說幹就幹,我就靠這種方法治好了我的眼睛。

很明顯,這是心理的興奮戰勝了身體的不適。

後來,我乘船經過大西洋,又經曆了類似的事情。那一次,我的腰部突然疼得要命,簡直無法走路。我如果站直身子,更是疼到極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應邀在甲板上發表一次演說。我開始發表演講。結果,所有的疼痛都沒有了:我站得筆直,行動自如,一連講了幾個鍾頭。演講結束,我能夠很輕鬆地走回房間。此時,我認為自己的腰已經痊愈了。可是,這隻是暫時性的,不久腰疼又開始了。我也是靠專注治好我的腰痛的。我很喜歡教學工作,因而寫了一本名為《教學的樂趣》的書。對我來說,教學不僅是一種藝術或職業,而是嗜好。我喜愛教學,就像一位畫家喜愛繪畫,歌手喜愛唱歌一樣。每天早上我下床之前,一想到我的那一班學生,心裏就無限喜悅。我覺得,成功的最大動因就是“熱忱”,就是對自己工作的高度興趣。

威廉·黎翁·費父普說:“這些經驗告訴我,心理態度對一個人具有絕對的重要性。這種經驗讓我明白,一個人能夠活著,就要盡力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我現在快樂地生活著,把每一天當作是我一生中的第一天,也是一生的最後一天。對於這種新奇的冒險似的生活,我一直都很興奮,而一個心理興奮的人,是永遠不知道什麼叫煩惱的。”

一個人如果振作起來,勇敢地接受挑戰,沒有什麼困難能夠使他屈服。

美國國家搪瓷與打印器公司駐加州代表泰德·艾利克森是“煩惱大師”,他看見什麼事情都煩。他消除煩惱的妙招就是“完成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他認為,隻要你能夠完成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其他的一切煩惱與之相比,全都會顯得微不足道。

那年的夏天,他經曆了一件事,使他原來的憂慮煩惱都全部消失了。

事情是這樣的:

多年來,泰德·艾利克森一直盼望能夠在阿拉斯加的一艘漁船上工作一個夏天,因此,1942年夏天,他簽約上了阿拉斯加科地亞克的一艘鮭魚拖網漁船。這艘船上隻有三名船員:船長負責督導,一個副手協助船長,一個是日常打雜的水手。這個打雜的水手是一個北歐人,而泰德·艾利克森也是北歐人。

由於鮭魚拖網必須配合潮汐才能很好地捕魚,因此,他們經常連續工作24小時。有一次,泰德·艾利克森整整這樣工作了一個星期。他做的是其他人都不願意做的工作:洗甲板,保養機器,在小船艙裏利用一個燒木材的小火爐煮飯……

在小船艙裏,馬達的熱氣和惡臭令人作嘔,而他還要修船,把鮭魚從他們的船丟到另一艘小船……他雖然穿著長統膠鞋,可是雙腳總是濕濕的,因為他的膠鞋裏麵經常進水,而他卻沒有時間把水倒出來。

這些事情都夠煩人的了,可是這些工作卻隻是他的附帶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所謂的“拉網”。這個工作看起來很簡單,隻要站在船尾,把漁網的浮標和邊線拉上來就行了。可是因為漁網很重,他本來準備把漁網拉上來,結果可能是漁網沒拉上來,船身卻被拉下去了。漁網動也不動,他就隻好用盡力量拖著不放……

這樣堅持了幾星期,他差點被累死:渾身疼痛,一連痛了好幾個月。當他好不容易有點休息的時間,而他休息的地方卻是臨時搭成的櫃子——隻能在櫃子上鋪著潮濕的被褥,然後倒頭就睡。他渾身上下無處不疼,可是他一躺下,就像吃了安眠藥——極度的勞累就是一個人最好的安眠藥。

這種辛苦使完全忘記了內心的煩惱。後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都不會感到煩惱,他經常問自己:“艾利克森,這會比拖網辛苦嗎?”他總是回答:“不,沒有任何事情比拖網更苦!”

什麼東西都能讓人興奮起來,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有人曾開玩笑地說,他能讓人感覺到夏天悶熱的房間也很涼爽。很多人都希望知道這個絕招。這個人就說:先到外麵的太陽下曬二十分鍾再回到房間裏來……

這就是一種對比的體驗,你體驗一下最艱苦的工作,比如像民工那些幹最累的活,吃最簡單的飯——在北京的一所很著名的高等學府,在那裏施工的民工經常在學生食堂去吃飯,很多民工都是隻買饅頭不買菜,原來他們以免費的稀粥來當菜。原先,這稀粥是自己拿著食堂提供的大勺自己舀,隻見他們把大勺一直伸到桶底,把稀少的米粒撈上來……後來,這免費的稀粥不準自己舀,專門派一個大師傅掌勺——最後稀粥不免費了:一毛錢一碗……

如果你能夠體驗一下這種生活,你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你還有什麼苦不能吃呢?這樣你就能很快體會到什麼是興奮,什麼是幸福!

讓自己馬上就行動起來

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裏,否則隻有在絕望中掙紮。人生在世,隻有短短幾十年,如果你為一些一年半載就會忘了的小事而憂慮,浪費了很多時間,請你仔細想一想:值嗎?

在一個蔬菜大棚裏,一位年輕病人正在指揮著一群病人熱火朝天地運土、澆菜、施肥;在一所健身房裏,幾個病人正在大汗淋漓地在跑步機、單杠上做運動……

這就是森田療法。

這種療法是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1920年創立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心理治療方法,對調節不正常的心理情緒,比如焦慮症、恐怖症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大量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最佳療法。這種方法的治療要點是“為所當為”,自己尋找痛苦:“為所怕為”,自己忍受痛苦;“有所不為”,順應自然,超越自我。

這種方法精神與行為的交互作用,逐步消除症狀,通過行動來治療心理疾病。這種方法分為絕對臥床期、輕體力工作期、重體力工作期、生活訓練期這四個步驟。

一個人不要去憂慮那些本來並不存在的或沒有到來的東西,而是在手掌心裏吐口唾沫,讓自己忙起來。這樣,你的血液就開始循環,你的思想就會變得敏銳。

讓自己一直忙著,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簡單的一種方法,也是把憂慮從你頭腦中擠出去的最有效的良方。

我們不是經常聽說“無事生非”這句話嗎?如果整天都有忙不完的正事,你還會“生非”、你還會憂慮嗎?

在圖書館、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很少有人因憂慮而精神崩潰,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享受憂慮這種“奢侈”。

沉浸在工作中的人沒時間憂慮,可是工作之餘呢?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無所事事的時候,憂慮便乘虛而入,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就會鑽進我們的大腦:今天老板的那句話是不是有弦外之音?自己是不是開始謝項了……

大腦空閑了,就會無事生非,很多平時根本不在意的東西這時候都在意起來,於是,憂慮、恐懼、懷疑、嫉妒、憎恨等壞情緒占據了我們的頭腦,把平靜、快樂等好情緒都排擠出去。

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的詹姆士·穆歇爾教授說:“這時候,你的思想就像一部沒有載貨的車子,橫衝直闖,撞毀一切,也毀了自己。”

你不必等做了大學教授才來理解這一點。如果你不能一直忙著,整天閑得無聊,那麼,被達爾文稱之為“胡思亂想”的東西就會光顧你的頭腦。這些“胡思亂想”會擠走我們的正確思想,摧毀我們的意誌。

不要讓憂慮把你擊垮,先去征服憂慮,那麼你必須記住:讓自己沉浸在工作裏!

有個美國人叫馬利安·道格拉斯,他曾遭受過兩次不幸。一般人要挺過一次不幸都很難,他卻挺過了兩次,他是如何挺過來的呢?

他說:

第一次,我們失去了五歲的女兒,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我和妻子簡直被這件事擊倒了。然而,更不幸的是,十月後,我們又有了另外一個女兒——但她僅僅活了五天。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人幾乎無法承受,我睡不著,吃不下,無法休息或放鬆,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信心喪失殆盡,吃安眠藥和旅行都沒有用。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大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愈夾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