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想出人頭地有一番作為,但是成大事僅僅有想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才行。
然而,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逐漸加大、處處講求效率的今天,人們或多或少有一種緊迫感、危機感,在這種境況下,很容易變得浮躁、耐不住性子、沉不住氣。有的人因歡喜、得意而沉不住氣;有的人因生氣、鬥爭而沉不住氣;有的人因委屈、受冤而沉不住氣。危機出現的時候容易沉不住氣,事情太順了,也容易沉不住氣……沉不住氣不僅一事無成,往往會給工作、事業帶來損失:兩軍對抗,沉不住氣,必因此而敗戰投降;運動場上,沉不住氣,必因此而自亂陣腳;政治候選人相互辯論,沉不住氣,必因此而自暴其短。
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總是失敗?二者的差異除了其他因素外,主要的區別還在於各自的心理素質。凡成大事者都有超乎常人的意誌力,無論勝敗榮辱,他們都能沉住氣,頂得住。“在遭遇患難的時候,內心卻居於安樂;在地位貧賤的時候,內心卻居於高貴;在受冤屈而不得伸的時候,內心卻居於廣大寬敞,就會無往而不泰然處之。”[明代·呂坤《呻吟語》]
“史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列舉過一些沉住氣而成就大業的典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本人也是在遭遇迫害之後發憤著書,完成《史記》巨著而彪炳史冊的。這啟示我們,沒有任何一項大業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年輕人要眼光長遠,腳踏實地,要在實踐中成長,切忌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考驗,經受住曆練,沉得住氣,才能成得了大器。
沉住氣確實不容易,你不僅要有成大事的目標,還要有頑強的毅力,要忍受辛苦,要耐得住寂寞,要克製欲望,要忍受得了打擊,承受得了壓力,要戒驕戒躁、韜光養晦、寵辱不驚……一個人如果達到了這種“沉住氣”的境界,即便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麻煩或阻礙,也會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成功則是或早或晚的事。
總之,沉住氣是現代人做事必須練就的心理素質之一,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和成大事的基礎。且看曹劉“煮酒論英雄”,劉備沉得住氣,方有後來三分天下;項王大設“鴻門宴”,劉邦沉得住氣,才有後來垓下之勝。隻有沉得低,才能跳得遠;隻有沉住氣,才能成就一番大業。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