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一個老人在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老人釣魚的技巧非常純熟,沒多久就釣了滿簍的魚。老人很喜歡這小孩,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卻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什麼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了。”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但是,你錯了,他如果隻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沒有掌握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
有的時候,我們就像這個故事的小孩,自以為很聰明,很有遠見,不要魚簍而要魚竿。但是,小孩畢竟還隻是看到了事物的第二步,而不能看到第三步、第四步。有了魚竿,就萬事大吉了嗎?殊不知,沒有釣技,一切都是枉費工夫的。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其實即使如此,你也難免會跌倒在泥濘的路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隻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板,以為隻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滾財源。很多時候,不能以為理解了表麵就理解了內涵。隻有真正抓住關鍵點,才能知道向哪個方向努力。與其急切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不如謙遜地追求真理。不管什麼時候,記住,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把自己放在“一無所知”的地步,你就能在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你的人生也將更加開闊。
心中充溢仁愛,黑夜才會終結
獲得知識和思想是很難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仁愛更難,它需要你有一顆“為別人”的心。在生活中,也許聰明的你知道如何用最快的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從而過上最好的生活。但是,仁愛是沒有捷徑的,它與聰明與否沒有關係。
有位智者,一大群學生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一個清晨,天還未亮,四周一片漆黑,智者問他的學生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才可謂是黑夜的結束、白天的開始?你們誰可以告訴我?”
學生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回答。這時,一個比較機敏的學生說:“當你能看見前麵走過來的一個動物,並能分辨出它是一隻綿羊還是一隻山羊時,就是黑夜的結束、白天的開始。可以這樣認為嗎?”智者搖搖頭。
另一個學生接著說:“那是不是當你能看見遠處的一棵樹,又能說出那棵是無花果還是桃樹時,就是黑夜的結束、白天的開始?”智者依然搖頭。
學生們猜測了很多種可能,最後終於忍不住問智者:“老師,那您說說黑夜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智者平靜地回答:“當你無論看到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的臉,都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時,黑夜就結束了。如果你做不到,那麼無論何時,你的心都在黑暗中。”
這是一個智慧的問題,而問題的答案卻是仁愛。能帶給你光明的,不是能夠分辨綿羊和山羊,不是能夠分辨無花果和桃樹,不是積累的知識,而是仁愛之心。你可能憑借著聰明,順利地考上大學,有一份好工作,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是,沒有仁愛,你隻是獲得了自己的成功,而無法得到這個世界的肯定。你像一個孤獨的英雄站立在那裏,周圍沒有鮮花和掌聲,隻有無邊的黑暗。隻有懷著仁愛之心,隻有把自己和人群中陌生的男男女女聯係起來,才能看到燦爛的人生。獲得知識和思想是很難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要獲得仁愛更難,它需要你有一顆“為別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