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認識圈子(1 / 3)

人生在世,最忌單打獨鬥,孤立無援,受人排擠,遭人冷落。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沒有圈子,就隻有一事無成一條絕路;而有了圈子,就能廣結人緣,就能集圈內人的各種資源於一身,就仿佛有了三頭六臂,辦起事情來,自然是順風順水,想不成功都難。

一,順風順水的圈內人

1.圈子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據地

上個世紀,“要一間自己的屋子”是人們共同的呐喊;本世紀,“要一個自己的圈子”的聲音日益壯大。戴著什麼帽子,坐著什麼位子,開著什麼車子,住著什麼房子,都離不開一個相對應的圈子。是的,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認識到圈子的重要性。

歌星、影星、笑星和娛記相互搞點節目爆點猛料,這叫娛樂圈;為了形成規模效應,眾多商家雲集一地,這叫商圈;同樣,搞政治的也很少有做“孤魂野鬼”的,大多數都是以政黨的形式出現在政壇上,其實這個所謂的政黨隻不過是“政圈”的代名詞罷了。

你看,演藝圈、商圈、政圈……諸如此類,但凡與“圈”沾上點邊兒的,混了進去,“身份”立馬就不同了。你嗤之以鼻也好,寵辱不驚也罷,骨子裏多少有些喜出望外,畢竟說明你在“圈子”中已有了位置,獲得初步承認,從此,便可以“圈內人”的身份出沒各種場合,說說道道、指指點點,甚至於耀武揚威了。

媒體上經常有個詞,叫“圈內人”,也就相當於“自己人”的意思。不是自己人,當然什麼也不好辦,打不進圈子內部,你就是渾身是膽,也隻不過算個散兵遊勇,很難大紅大紫。武林中人,都要拜師,一是為了學藝,二來也是為了有所歸依。拜了這個師,也就等於入了這個門,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是孤魂野鬼了。

一位女文學青年,曾經發表過小說詩歌若幹,孤身到北京求發展,頭天晚上就被一群文人四六不著調地灌了個酩酊大醉。到了午夜時分,她實在是不堪他們的低級玩笑,執意不肯和其中一位長頭發的大胖子再去酒吧,自己打車揚長而去。後來,就有“圈子”中某權威人士發表評論,說這位的作品低俗不堪,弄得各文學刊物編輯們生怕沾這位女文學青年的文章,顯得自己檔次不高。她走投無路,最後隻好投身1T業謀生去了。

通過上麵的事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說慈禧如果沒被選進皇宮,就永遠不可能當上老佛爺。所有的交流、提攜,甚至爭鬥,都是在圈內發生的,進不了圈,一切就與你無關:與圈的核心越近,你就越有可能成為核心。

可見,物以類聚,人以圈分,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個自己的圈子不可。

《水滸》中的108將,如果都是散兵遊勇,對大宋不會構成真正的威脅。你武鬆能打,打得過我的千軍萬馬嗎?你吳用善謀,隻可惜你一肚子的壞水沒地方倒去。但是當這些散兵遊勇聯合起來後,大宋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別說是武鬆、吳用等人,就連一個隻知道偷雞摸狗的時遷恐怕就夠你大宋對付得了。

劉備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圈子之前,不得不東奔西走,寄人籬下,甚至被曹操的一席話嚇得差點沒大小便失禁要不是還知道耍一點小聰明,恐怕那項上人頭就不是他劉某人的了。可就是這麼一個虎落平陽的野心家,等他得到諸葛亮以後,景況就大不一樣了。赤壁一戰,曹操一敗塗地,隻能龜縮到北方老巢休養生息;孫權雖然保住了父兄基業,但麵對不斷壯大的劉備勢力,也隻能望江興歎:劉備則從此站穩了腳跟得以三分天下,成為了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這不能不歸功於圈子的作用。

楚漢之爭的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國,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對象,劉邦卻是“好酒及色”,連結發之妻都厭惡他的為人。但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屢敗屢戰,下之戰一圍而平定天下:項羽百戰百勝,墳下之戰一敗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原因何在?仍然是圈子在決定著他們的命運。

劉邦在總結他成功之道時不無得意地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把取得天下的原因歸之於自己善於經營圈子,可謂一語中的。

或許您會說,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過去的那一套行不通,現在是憑能力吃飯,我自己有本事還愁沒飯吃?或許您說得對,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過,這世界到處都是有才華的窮人,他們正在為一日三餐而發愁呢。他們為什麼在這個標榜能力至上的世界裏至今仍然沒有脫貧呢?原因很簡單,缺的僅僅是一個圈子而已。

而某些成功人士,正是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圈子生存法則,才得以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

據說,“小超人”李澤楷是個很講究形象的人,他家中的餐廳裏掛滿了鏡框,上麵鑲嵌著他與一些政界要人的合影,其中有江澤民、李光耀以及撒切爾夫人。看看這些合影,不必多言,你就知道他是個什麼級別的人物了。在李澤楷的事跡中,除了一連串的資本運營記錄在案,還有很顯著的篇章,記載了他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曾與微軟的比爾?蓋茨、索尼的出井伸之這些人在一個小組討論。因為和這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在一起,他的形象也大大提升。

現在社會上同學會很盛行,僅在北京大學,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不下幾十個。據說其中有一個由金融投資進修班學員組成的同學會,僅有200餘人,但他們控製的資金卻高達1200億,殊為驚人。據說是中國最好的工商管理學院之一的上海中歐工商管理學院,除了在上海本部有一個學友俱樂部外,在北京還有個學友俱樂部分部。人大、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有同學會或校友會分會。在這些地方,形形色色的同學會多如恒河沙數。

周末的時候,到北大、清華、人大等校園走走,會發現有很多看上去不像學生的人在裏麵穿梭。其中有許多人是花了大價錢從全國各地來進修的。學知識是一方麵的原因,交朋友是更重要的原因。對於那些“成年人班”,如企業家班、金融家班、國際MBA班等班級的學生,交朋友可能比學知識更加重要,有些人唯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一些學校也看清了這一點在招生簡章上就會直白地告訴對方:擁有某某學校的同學資源將是你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和什麼人在一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圈子”的威力。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社會人離不開一個個大小不同層次不一的“圈子”。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不妨先來從圈子的作用與功能開始說起。

2.圈子是人生財富的存儲器

我們都有著自己的人脈圈子。隻要你善於開發,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你的金礦。

圈子可以為你帶來巨大的財富。世界一流人脈資源專家哈維麥凱就是巧妙地利用圈子中的人脈資源找到他的第一份工作的哈維?麥凱剛大學畢業就成為了失業大軍的一員。當時經濟蕭條,工作太難找了。好在哈維?麥凱父親是位記者,認識一些政商兩界的重要人物。其中有一位叫查理?沃德的先生,是全世界最大的月曆卡片製造公司布朗?比格羅公司的董事長。年前,沃德因稅務問題而入獄服刑,哈維?麥凱的父親卻發別人控訴沃德逃稅的案件有些失實,於是赴監獄采訪沃德,了一些公正的報道,這使沃德非常感激麥凱的父親。

出獄後,沃德對哈維?麥凱的父親說,如果孩子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他可以幫忙。哈維?麥凱跑了許多家企業,但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公司裁員而被拒絕。父親想起查理?德先生的承諾,便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讓哈維?麥凱給沃德的公司打電話。

誰知沃德回答得十分幹脆。他說:“你明天上午10點鍾直接到我辦公室麵談吧!”次日,哈維?麥凱如約而至。他為麵試作了充分準備,誰知招聘卻變成了聊天。沃德興致勃勃地談到哈維?麥凱的父親的那一段獄中采訪,整個談話過程非常輕鬆愉快。

聊了一會兒之後,沃德說:“我想派你到我們的直屬公司工作,就在對街—品園信封公司。”

哈維?麥凱頃刻間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擁有最好的薪水和福利。

那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業。42年後,哈維?麥凱已成為全美著名的信封公司—麥凱信封公司的老板。

在品園信封公司工作期間,哈維?麥凱熟悉了經營信封業的流程,懂得了操作模式,學會了推銷的技巧,其中最大的收獲就是他為自己的工作建立起了一個穩固的職業圈子。這個圈子成為了維係哈維?麥凱事業成功的關鍵。

上海威順康樂體育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桓華直言自己有兩三千個朋友,每年都會見三四次的有1500多個,而經常聯係的就有三四百人。目前吳桓華的個人資產已經超過8位數。吳校華感言,自己的事業是因得到圈內朋友的幫助才會這麼順利,“包括開公司、介紹推薦客戶和業務等,各種朋友都會照顧我,有什麼生意都會馬上想到我。”

在朋友的推薦下,從1999年到2000年,吳校華開始涉足房產行業。當時上海的房市非常熱,很多樓盤都出現了排隊買房的盛況,而且有時即使排隊也不一定能買到房。吳校華通過朋友不僅買到了房,而且還是打折的。

最好的時候吳校華手中有十幾套房產。2004年,政府開始對房產行業實施限製政策。吳校華聽從朋友的建議將房產及時變現,收益頗豐。

人們成功機遇的多少與其交際能力和交際活動範圍的大小幾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應把運用圈子與捕捉成功機遇聯係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斷建立和擴大自己的圈子,發現和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進而擁抱成功!

3.圈子是信息交流的情報站

圈子是由許多人所組成的,你認識的人越多,圈子越大,更新信息的速度也越快,掌握的信息也越廣泛,越準確。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擁有豐富的信息,便擁有發展的機遇。所以我們說,圈子是你的情報信息站,是你事業發展的平台。

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的經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對於情報的彙集別有心得,被同行譽為“情報人”。最有趣的是他自創一格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彙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獲得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彙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後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裏,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日本前外相宮澤喜一有個聞名的“電話智囊團”。宮澤在碰到記者窮問不舍時,往往要求給予一個小時的時間考慮。如果碰巧在夜裏,則隻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複,這些答複來自他的10名智囊團成員。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情報”。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不僅是重要的政治人物,還坐擁數百億新台幣的資產。連戰及其父親連震東在投資股票和房產時巧借圈內人的信息和分析,從而避免了投資失誤,使得個人財富不斷升值。因為他們知道個人掌握的理財知識和理財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多結交幾位這方麵的良師益友,便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水平。從台北中小企業銀行的董事長陳逢源,到彰化銀行董事一長張聘山,這些精英人士都是連震東的老鄉或同學,他們彼此都非常了解。連家通過一泛的人際圈子獲得了豐富準確的投資信息,較好地選擇了投資方向,避免了投資失誤造成的損失,其個人資產因此而不斷增加。

圈子就是這樣一種傳遞信息的特殊“媒體”,並且這種口碑效應遠比廣告更加令人信服和更加有效地傳播。

有一種洗發水做了如下廣告:“我告訴了兩個人,她們又告訴了另外四個人……”接下來屏幕上出現了數不盡的女性,個個擁有漂亮而幹淨的秀發。女人因為人脈獲得了美化自己的信息,知道了美發的奧秘;商人因為人脈了解到更多的商業信息,獲得了市場與機遇。時下流行的安利、雅芳等品牌的直銷方式就是這樣建立的。

當你與人溝通、分享資源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人際圈子時,你會發現這不僅使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更能讓你充分享受生活並應付其中的變化。

是的,在現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裏,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能否建立為你提供情報的品質優良的人脈網,成了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4.圈子是事業成功的助推器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生命中的“貴人”,在關鍵時刻或危難之際能幫我們一把。貴人相助確實是我們成功道路上的寶貴資源,他可以一下子打開我們機遇的天窗,讓我們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直接進入成功的序列和境界;他可以大大縮短我們成功所需的時間,提升我們成功的速度,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他20歲時簽到了第一份合約,這份合約是跟當時全世界第一的電腦公司—IBM簽的。

當時,他還是位在大學讀書的學生,沒有太多的人脈資源。他怎能釣到這麼大的“鯨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原來,比爾?蓋茨之所以可以簽到這份合約,中間有一個中介人—比爾?蓋茨的母親。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董事會的董事,媽媽介紹兒子認識董事長,這不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比爾蓋茨簽到IBM這個大單,奠定了他事業成功的第一塊基石。

一談起“貴人”,經常會有那麼一種錯覺,“貴人”二“顯貴”=“天使”,貴人真的那麼神奇?

翻開身邊的八卦新聞或者人物傳記,上麵總會有那樣幾個充滿著戲劇架構的故事:一個開貨車的年輕司機竟然是公司的小開;或者一個看似落泊在百貨公司躲雨的老婦竟是某集團總裁的母親;在這樣的故事裏也總有那麼幾個得受“貴人”眷顧的幸運者,之後就是一條陽光大道,前途光明。

我們就要這樣等待著貴人的降臨嗎?整天做著白日夢,夢想著下一個在自己麵前尋求幫助的老人是某位顯貴?等待麻雀變鳳凰的180度大轉變?這種概率和中福利彩票的幾率差不多。

不用羨慕所謂的“幸運者”,你也可以一樣。但千萬不要誤會成“貴人”就是顯貴。一個完全功利性、目的性十足的人脈網並不能給你帶來更大的好處。

有研究表明: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隻隔著四個人不管你和對方身處何處,哪個國家,哪個人種,何種膚色。而且前提是這六個人之間肯定有著理所當然的關係。不用驚奇你和布什或者拉登之間也隻有四個人,而且這個奇妙六人鏈中的第二個人,竟然是你認識的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的大學同學,更也許是辦公室裏每天幫你抹桌子做清潔的阿姨……仔細想想,通過做清潔的阿姨的人際脈絡網竟可以讓你聯係到布什,這是不是很奇妙?

機遇和貴人是在適當時候出現的適當的人、事、物的組合體。我們無法控製這種完美的巧合何時出現,唯一的可能是通過控製自己的人脈來給自己製造更多的可能。

圈子好比是一隻八腳章魚,每一隻八腳章魚每一天每一分鍾都在不停地集合著,交錯著,隻是我們自己常常不自知,不在意,常常和貴人擦身而過!不要隻看著人脈中的顯貴,太過看重顯貴會忽視其他更多的普通人。在適合的時機,即便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扭轉乾坤,成為你的“大貴人”!

但也不要毫無限製,毫無選擇性和原則性。就算收了一大堆名字,也不等於朋友遍天下。毫無誠意的點頭之交等於零,人脈尚需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現在開始從頭審視你的人脈圈子,誠心對待,這樣做的同時你正在建立屬於你的貴人緣。

5.圈子是個人成長的透視鏡

圈子作為一種資源,不僅能在你需要幫助時伸手扶你一把,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能使你學到許多東西,從圈子中獲得一種受益終身的“人生資源”。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可以學到以下三個方麵的知識和經驗。

首先,通過與圈內人的交往,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社會。人們要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發展,就必須了解這個社會。我們習慣於從日常生活中了解這個社會,從別人的生活經驗、書報雜誌和傳播媒介中了解社會。僅僅從生活體驗中獲得社會知識,其知識麵非常狹窄,難以使我們作出準確的判斷,這無疑是井蛙窺天。報紙和其他傳播媒體所提供的也隻不過是一張“地圖”,地圖的描繪畢竟與活生生的現實存在著千差萬別。像這樣由較狹隘的個人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觀,隨著圈子的擴大,有可能慢慢地得到修正。

其次,在與圈內人的交往中,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自己。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每一個人都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一般情況下,人們所認為的“真正的自己”,通常隻包括“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僅僅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全麵地認識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與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人們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後,才能恍然大悟,真正擁有自知之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失去了別人這麵鏡子,你將無法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

貞觀年間,魏征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名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於據理力爭,從不退讓。

貞觀十六年魏征病逝,太宗親自吊唁感歎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正是由於魏征等忠耿臣子的幫助,唐太宗才開創了唐初的貞觀盛世。

最後,通過與圈內人的交往,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人生。漫漫人生旅途中,每個人無時不在受著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可能是父母、親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更全麵地認識自己,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社會,同時也會從他們的生活態度中認識人生的另一個側麵。

“三人行,必有我師”,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們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中的老師,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我們要善於取長補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處世思維的角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學到人生的知識這些是書本中學不到的“真金”。

每個人總是在不斷開發自己的人脈圈子,區別在於成功的人總是比別人具有更龐大和更有效的圈子。

6.圈子是命運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