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四) 四月管理者的做事之道 (4)(1 / 3)

(四)四月 管理者的做事之道 (4)

海納百川——包羅萬象才能更順暢地前進

道德經箴言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譯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川河流所彙注而成王,就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美國作家奧尼爾說:“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種變化往往要求先退一步,才能再進兩步。”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突厥兵時常來犯,突厥兵能征善戰,李淵與之交戰,敗多勝少,於是視突厥為不共戴天之敵。一次,突厥兵又來犯,家屬都以為李淵這次會與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卻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想起兵反隋,可太原雖是軍事重鎮,卻不足為號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離了這個根據地。如果離太原西進,則將一個孤城留給了突厥。

經過這番思考,李淵竟派劉文靜為使臣,向突厥稱臣,書中寫道:“欲大舉義兵,遠迎聖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親,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不僅接受了李淵的妥協,還為李淵送去了不少馬匹及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鬥力。而李淵隻留下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於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李淵得以不斷從太原得到給養,終於戰勝了隋煬帝楊廣,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興建之後,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稱臣。

李淵以進為退,為自己的雄心贏取了寶貴的時間,並最終贏得了勝利。在管理活動中,如果是為了顧全大局,求大同存小異,在某些方麵作一些必要的退讓,應該說是一種比較高尚且聰明的交往方式。

從處理事物的步驟來看,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現實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事,雙方爭鬥,各不相讓,最後小事變為大事,大事轉為禍事,這些往往導致問題不能解決,反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其實,如果采取較為溫和的處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在處於比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時機成熟,便可以退為進,成功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因此,管理者在與人合作中,當對方堅持不下,雙方牌僵局,不妨先從退一步,避免不必要的爭執。退讓的目的是為了更順暢的前進,讓他一步又妨。

行動指導

有時表麵的退讓隻是一種應世的博弈策略,後退幾步,加大衝力,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則我者貴——缺乏執行力,再好的戰略也是空談

道德經箴言:

原文: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道德經》第七十章

譯文: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我而在行事中加以貫徹的就更難能可貴。

沒有失敗的戰略目標,隻有失敗的戰略執行。雖然這個說法可能有些絕對,但卻深刻、突出地表現了執行的重要意義。

索尼創造性地研發“隨身聽”時,從競爭對手到客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個產品不會有需求;而這些否定、諷刺卻更加激發了索尼工程師們的激情,最終,他們還是成功實現了自己夢想。

事先,人們普遍認為這個想法是行不通的,如果年輕的索尼工程師沒能完成這個革命性的產品,那麼這項決策會一直被認為是錯誤的。可見,決策的正確與否,事先很難有定論,更多的是源自不同立場、經曆、角度的個人評價,而最終能否成功,則取決於執行團隊的執行力!

即使製定了一個“好”的戰略決策,如果企業沒有應有的執行力,那也是枉然;而即使製定了一個“一般”的戰略,如果企業具備超強的執行力,能把一切做到最好,那它也將取得成功!在對一個創新型業務進行評估時,如果過分地考慮市場調研數據,按照傳統思維評判,這些創新就不可能、也不應該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