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七) 七月管理者的競爭之道 (3)(1 / 3)

(七)七月管理者的競爭之道 (3)

原文: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要在事情未開始時就有所打算,要在禍亂未發作之前就早作預防。

法國作家雨果說:“謹慎比大膽要有用得多。”在管理者進行決策時更是如此。

巨人集團是靠電腦軟件發家的企業。1993年,巨人集團注冊成立了康元集團,並啟動“腦黃金”項目,結果一炮打響,給集團帶來了高額利潤。這對於集團領導來說,是始料未及的。在此大好形勢下,巨人集團信心十足,又決定投入1000萬元,用於開發係列產品,全麵啟動生物工程,在短短兩年內,巨人集團在這一領域迅速膨脹。

巨人集團的“腦黃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5年,總裁史玉柱提出發動“三大戰役”,投入上億元的廣告費用,同時向市場推出12種產品,並在全國成立了8個營銷中心,號稱“八大軍區”,下轄18個營銷公司,營銷隊伍迅速膨脹。

隨著營銷隊伍的迅速膨脹,管理人才不足的問題立刻顯現出來。總裁史玉柱每月開一次全國分公司經理會議,聽取各方麵的彙報。同時,他每年還要巡視兩遍下屬的180多個子公司,一趟要一個多月,史玉柱漸感力不從心,開始有意識地嚐試放權。誰知結果更加糟糕,兩年間換了四五任經理,每一次都給康元集團帶來巨大損失。

同時,企業在急速擴張中的另一個致命問題也暴露出來了,就是缺乏有效的營銷戰略。康元集團在不熟悉市場的情況下,一下子生產了上億元的新產品,而營銷方式仍套用老模式,其結果是產品大量積壓,再加上成本控製得不好、財務管理混亂、債權債務搞不清、日常管理鬆懈、浪費嚴重,逐漸債台高築,最終累計債務1億元,扣除債權淨剩債務5000多萬元。

生物工程領域對巨人集團來說完全是陌生的,企業一沒技術,二不了解市場,三不了解市場需求的特點及消費習慣,這是巨人集團快速推進生物工程的先天缺陷,也是他們致命的內傷。

因為決策的失誤,“巨人行動”給巨人集團帶來的不是成功,而是徹頭徹尾的失敗。由此可見,當一個企業規模雄厚,對市場發展方向和趨勢有準確的把握時,利用新產品打入新市場是可能的。然而其有一個根本的前提是,這中間需要決策層謹小慎微,作出周密而精確的決策,否則就有可能以失敗而告終。

管理者的決策,不僅關係到管理者個人,還關係到整個組織;不僅關係到管理者本人的一時一事,還關係到組織目標能否實現。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明白了慎重決策的重要性。作為管理者,疏忽大意,輕舉妄動,往往會作出錯誤的決策,最終鑄成大錯,導致全局的失敗,甚至使創下的基業全部葬送。

當然,這種謹慎並非優柔寡斷,而是一種應對變化的有效手段,隻有這樣才能夠作出正確的、合乎企業發展規律的決策。由此,為避免出現失誤,在決策前,管理者務必注意做到“兩看”、“一思”,即看市場、看自身、慎思考。麵對當今風雲變幻的社會環境,麵對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情況,管理者必須謹小慎微,權衡利弊,於千頭萬緒之中,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隻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走向成功。

行動指導

決策要謹慎。當你覺得自己的判斷並不十分準確時,寧可稍待些時日,多多考慮一番,切勿草率行事。隻有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最有質量的決策。

“治之於未亂”——速度跑不過危機就是滅頂之災

道德經箴言

原文: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要在事情未開始時就有所打算,要在禍亂未發作之前就早作預防。

企業在麵對危機時,反應速度應該比救火的速度更快。

著名的三株企業曾經創造了中國保健品第一增長速度,一度風光無限。然而誰也不曾料到,1998年的一場不期而至的危機,卻幾乎將這個明星企業推向破產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