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3)

想當初,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一腳踏進了谘詢行業,不知不覺在中國谘詢市場上奔波已經10年有餘,自己也從一個熱血青年開始步入了中年。人在旅途之中,在谘詢實踐當中,不時有一些問題和疑惑浮上心頭,促使自己去思索,去努力地尋求答案。就象一個在茫茫草原上奔馳的野馬,在風中呼嘯而過,但時不時又仰望繁星點點的天空,或駐足茂茂密密的花叢,覓尋流淌在宇宙和大自然的一種讓人神往的東西。

夜深人靜,一些重要的問題又跳躍在腦海中。到底有沒有中國式的管理?到底有沒有中國式的谘詢?谘詢到底能給客戶帶來什麼樣的價值?一個希望長久發展的谘詢公司應該堅持一些什麼樣的理念?……

思緒漸漸擴散開來,有些答案似乎也慢慢浮出水麵。

一個是中國式管理問題。對中國式管理的探討,實質上是對管理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關係的探討。自上世紀8O年代開始,在國際上逐漸流行一個詞“Glocal”(Global+Local),含義是要把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起來。理性的科層組織產生於德國,創新的變革理論產生於美國,精益嚴謹的管理風格誕生於日本,這說明管理確實存在地域性和民族性。

有些專家將管理分為三個層麵,製度層麵、文化層麵和技術層麵,就如同中國哲學中的“道、法、術”。技術層麵具有通用性,比如ISO9000、6?、BSC(平衡記分卡)、BPR、ERP等等,可以廣泛借鑒。但這些管理方法,在被不同國家的企業學習引進時,就會和這個國家和企業的文化觀念相碰撞,甚至會水土不服。這說明在文化層麵,管理存在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這也驗證了管理的兩重性,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先人智慧光芒四射,深邃無比。在管理實踐中,離不開這片土地的文化。

中國又處在劇烈轉型的時期,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同時接踵而至,貧富差距、能源危機、環境保護、人口老化等問題一起撲麵而來,30年需要麵對發達國家300年的問題,30年需要走完別人300年的路程。時空被壓縮,文化受衝撞,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傳統和東來西往的商業文明在融合,代代相傳的潛規則和現代製度規範在衝突。處在這麼一種環境下的生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如何吸收世界管理成果?中國企業的發展路徑和管理哲學一定有其獨特性,企業管理的提升離不開中國現實國情和文化傳統,看來這個問題無法回避。

管理是一門實證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理論可以借鑒,但不能不加思索地照搬,中國式管理值得探索。正如袁寶華先生提出的“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方針,恐怕也是中國發展和文化選擇的必由之路。

我相信一定存在中國式管理,雖然現在還不能非常清晰地係統地表達出來。

緊跟著第二個問題就冒了出來:既然存在著中國式的管理,那是不是必然存在著中國式的谘詢?

我想,所謂“中國式谘詢”就是跟國際通行的有一些不同之處的,更加適合中國企業特色的谘詢服務模式。

從谘詢實踐的角度看,大家發現原封不動地搬來國際通行的谘詢服務模式,不一定適合於中國企業的情況。

谘詢行業大概100來年的時間,最早的谘詢行為伴隨著管理同步出現,從泰勒開始,管理變成一門科學,他是一個工程師,為企業如何提高效率提供幫助,其實也是一種谘詢工作。有組織的谘詢是從英國的土木工程學會開始的,由多個建築方麵的專家組合在一起,為建築企業提供服務,很受歡迎。綜觀谘詢行業100多年的曆史來看,隨著法律的健全和企業的成長,逐步形成了一些被大家公認的定律和規則。但谘詢理念和方法是在西方的市場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對發展中的中國,不能說沒有局限性。發達國家的成熟谘詢,更加職業化,比如,谘詢顧問按小時計費,吃飯不能談工作,否則就按照時間收費,但在中國目前就行不通,因為,有些工作可能就是和客戶吃飯的時候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