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或一個世紀以前,要獲得知識真是困難重重。那時書籍匱乏、書價昂貴、沒有理想的照明條件,而且艱苦的工作使學習時間所剩無幾,要集中精力學習還必須克服身體的疲憊,所以,我們一定會覺得,那樣艱難的時代能產生文化巨人真是不可思議。如果這些文化巨人們同時還要與生理殘疾、健康惡化等缺陷做艱苦卓絕的鬥爭,那麼我們就會為自己感到羞愧,因為我們好多人仿佛對現代社會的諸多學習機會視而不見。
自我完善暗含著一種重要的情感:不斷進取的願望。有了願望,要達到完善的目的,還得戰勝自我——戰勝追求物質生活和享樂的自我。小說、牌戲、台球和閑侃統統都得拋開,一刻有用的閑暇都不能浪費。所有追求自我完善的人都麵臨著“一隻攔路虎”,它就是自我放縱,隻有戰勝自我放縱這個敵人,才會有大的發展與進步。
如果你能知道,一個年輕人怎樣度過他夜晚的時光,怎樣打發他零碎的時間,你就能預見他的前途。他可能惜時如金,從不浪費閑暇;他也可能隻是把閑暇看作消遣娛樂的“輕鬆時光”而已。
他利用閑暇的方式就決定了他的生活態度,到底是認真的生活,還是在遊戲人生。或許他從來沒有意識到一個可怕的後果:隨隨便便地浪費掉閑暇的時間會造成品質上的逐漸退化,而且這種退化有時候並不易察覺。
年輕人經常會驚異地發現自己已落後於競爭對手了,但隻要反省一下,他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再進步是因為自己不再為緊跟時代步伐而苦苦努力了,他們不再象以前那樣進行廣泛的閱讀,不再靠自學來充實生活。
正確地利用閑暇進行閱讀和學習是卓越品質的表現。曆史上的很多例子都說明,被用來學習的“閑暇”從很大意義上講並未閑著。這些時間是節省出來的,是從睡眠、就餐和娛樂時間中節省出來的。
埃利胡·布瑞特十六歲時就去給一個鐵匠當學徒,他整個白天都不得不呆在車間裏幹活,而且經常還得點蠟燭加班,試問,今天哪個男孩成才的條件會比他更艱難?然而,他吃飯時麵前總要擺一本書,隻要一有空,他就把兜裏的書拿出來看,晚上和節假日都學習不輟。這樣,他設法利用大多數男孩虛擲了的零碎時間來接受出色的自學教育。當那些紈絝子弟們打哈欠、伸懶腰、幹瞪眼時,年輕的布瑞特卻不失時機地學習、進步。
他求知若渴,常思上進,從而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一個富有的紳士願意資助他去哈佛念書,但布瑞特說他能教育好自己,即使他每天得到鐵匠鋪工作十二或十四個小時。這是個多麼有毅力的孩子啊!他在鐵匠鋪抓住每一刻的閑暇,惜時如金。他堅信,珍惜時間會使他獲益匪淺,而虛擲光陰隻會讓他庸碌無為。想想吧——一個 得在鐵匠鋪整天工作的孩子,竟然在短短一年間見縫插針學習了七門外語!
使人沒有成就、陷於平庸的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勤奮不夠。在很多情況下,雇員的頭腦和智力要勝過老板,但是一般的雇員不思進取,他的惡習使其懶於思考。他把時間和金錢花在泳池邊和沙龍裏。到了遲暮之年,一輩子為人作嫁的束縛使他痛苦不堪,於是他就抱怨時運不濟,機緣不好。
許多人在年輕時認為,寫一手好字、掌握一門實用知識並無多大價值,那麼,這些人隻配當一輩子的普通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