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普通人具有說話的能力,其實那些比較出名的人更具有說話的能力。但是說出的效果卻不一樣。會說話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曆史上許多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都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狄裏斯在西歐被稱為“曆史性的雄辯家”。據說,他天生聲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齒不清,旁人經常聽不到他在說些什麼。當時,在狄裏斯的祖國雅典,政治糾紛嚴重,因此,能言善辯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備受重視。盡管狄裏斯知識淵博,思想深邃,十分擅長分析事理,能預見時代潮流和曆史發展趨勢,但是他認為,自己缺乏說話技巧,容易被時代淘汰。於是,他經過一番周密細致的思考,準備好了精彩的演講內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講台。不幸的是,他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原因就在於他聲音低沉、肺活量不足、口齒不清,以至於聽眾無法聽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但是,狄裏斯並不灰心,他反而比過去更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說話能力。他每天跑到海邊去,對著浪花拍擊的岩石放聲呐喊;回到家中,又對著鏡子觀察自己說話的口型,做發聲練習,堅持不懈。狄裏斯如此努力了好幾年,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再度上台演說時,博得了眾人的喝彩與熱烈的掌聲,並一舉成名。由此可見,隻有刻苦勤奮、堅持不懈地努力練習,才會獲得令人驚奇和矚目的成功。因此,我們不應該放過任何一次當眾練習講話的機會。
當我們參加某一個團體組織,或出席聚會時,不要隻袖手旁觀,而要施展渾身解數,勤奮地進行口才練習。比如,主動協助他人處理一些工作,尤其是一些需要到處求人的工作。設法做各類活動的主持人,這樣,就有機會接觸那些口才好的人,可以向他們學習說話的技巧,自然而然,你也就可以擔負一些發表言論的任務。
培養自信,別做應聲蟲
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在認真地傾聽,就會不斷地重複他人的話尾,變成一隻“八哥”!
會當接話尾的“八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別人看輕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而會在別人沒講完時說“你要講什麼我已經知道了”,然後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聰明,夠自信,但說話的EQ不夠高,久而久之,別人可能不會對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願與你分享什麼。這兩種方式常使大家談話的氣氛出現“怪怪”的狀況。
台灣著名綜藝主持人和作家吳淡如也談到自己在一次主持節目的時候遇到這樣一位“八哥”嘉賓。這位嘉賓或許由於參加談話類節目較少的緣故,不論是主持人或者別的嘉賓說什麼,他都會重複他們的話尾,再說一遍,仿佛在告訴所有人:“這件事我也知道呢!”
於是這樣一來,主持人和其他嘉賓的談話就被他搞得亂七八糟,根本連接不起來了。甚至製作人也在一邊搖頭:“這樣很難剪輯啊!”吳淡如說自己恨不得告訴他:“冷靜下來,不是每一句話你都要附和!”最後,還是製作人舉起紙板要求那位嘉賓“讓別人把話說完整”才算結束。
一電視台的論辯節目,取材很不錯,是當下很受關注的一件事,其論題簡單概括點說,就是群眾要不要打死小偷的問題。
正反雙方嘉賓也還行,都勇於表達觀點,現場氣氛甚是緊張激烈。讓人極為不爽的是,主持人根本駕馭不了現場,總是在嘉賓表達最有力觀點的時候,打斷嘉賓的話,甚至嘉賓再三提出“讓我把話說完”,美女主持人還是置若罔聞。
更可氣的是,主持人不顧現場的觀點導向,硬是生硬地插進她原來製作好的一段視頻,搞得不倫不類,看得人糊裏糊塗。估計她是按自己原先的準備主持的,現場發揮的能力為零。
觀眾看了後讓人非常生氣,這電視台真能開玩笑,找個人雲亦雲的美女主持個娛樂類節目還行,這等思辯類的節目,怎麼也得找個有點文化的人來主持,否則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所以說,主持人的口才是由兩方麵因素決定的,一是語言表達能力,一是文化內涵。文化內涵和語言表達能力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形式雖然重要,但它是由內容來決定的。沒有文化內涵的支撐,嘴再巧,也說不出好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