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漂泊者(82)--溯源(1 / 2)

上海

十裏洋場,紙醉金迷的浮華之地。

開埠以來,遠東夢吸引了諸多淘金者,冒險家來到這裏折騰。

早在民國時期,上海灘就已經是保險業繁榮昌盛的金融重地了。1919年,美國友邦在上海成立,1931年業務拓展到香港。

1949大變局後,友邦退出大陸,主要的業務還是在亞太區推行,取得巨大成功。

而在1992年,友邦再次回到上海,成功申請到價值連城的外商獨資保險公司牌照。由此開啟了一個壽險營銷的時代!

在友邦之前,中國的保險業都是等客上門辦理業務,服務質量難說好。

友邦來了首先招聘的就是本科學曆的年輕人,西裝革履地出門拜訪客戶,走上街頭宣傳保險觀念,推銷產品。這些新奇的現象一下子引起了業界的注意,那些帥哥美女也被市民親切地成為“跑街先生”和“跑街小姐”。

而友邦引進的壽險營銷製度,無論是邏輯框架還是組織層級,管理體係,師徒傳承方式,會議經營模式,業務追蹤與激勵方式都照搬台灣南山人壽。

台灣南山人壽就是友邦的分支,在香港叫美亞,在台灣叫南山,在大陸就叫友邦。

這套製度極大地激發了人性積極向上,多勞多得的一方麵。後來中國各家公司跟進,也是用的這套製度。修改,調整,萬變不離其宗。為這十幾年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這套製度足以笑傲江湖,流傳於世。

但是由於代理人在法律定位上的模糊,在實際工作中的事實勞動關係管理,在利益分配上的短期為主,這套製度也有很多問題。

比如:代理人本來應該是和保險公司平等的合作方,但往往成為保險公司的管理對象,失去了議價的資格。

比如:代理人在承擔稅率時被按照單獨的個體來對待,除了所得稅還要上營業稅,卻需要按照保險公司的考勤製度每天打卡開會。

又沒有勞動合同保障其事實勞動關係下的所有利益。

比如:短期利益為主催生了誤導客戶,誇大利益,歪曲解釋,詆毀同業等行為。卻無法用長期利益去改變和引導。

每張壽險保單,給付的傭金不高於5%。那麼第一年的30%,甚至40%,就是把後期的利益前置了。這樣當然就激發了生產力,同時也導致了業務員隻看今天不管明天的現實應對。

因為你本身就沒有給他明天的保障,明天沒有保單,什麼都沒有,誰管明天呀?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很多人思考,壽險營銷之路,到底要怎麼走下去?

乾坤的董事長方法尤其上心。

要說這方法,真是人才!

當年在黑龍集團負責旗下公司上市,成就了一段佳話。後來派到乾坤,不久就獨掌乾坤。

他本是政府工作人員出身,懂政治,愛學習,交際廣。

來到北京,很快就搭上了關係,建立了深厚的人脈。找到了一個非凡之人做助手。

這個人身高體胖,財大氣粗。原來是北京市某關鍵部門的負責人,廳級幹部。前一年因為一個副市長自殺,牽出北京市大量的幹部。主要領導同誌也進去了,成為全國的重磅新聞。好幾個主要幹部都受到影響,他也不例外。幾番折騰,算是平安著陸,辭職下海。正難受的時候,方法伸出橄欖枝,於是加盟乾坤,成為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