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3伊拉克戰爭的起因(2 / 2)

針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國會與政府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在漸漸水落石出的事實麵前,布什總統最終認錯。但他並沒有低頭,政府很快又拋出一個讓人敏感的理由,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反恐,為了美國和人類的安全。於是,美國政府與國會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國會質詢委員會拿出厚厚的一本調查材料,證據充分地證實了薩達姆與基地組織無關的事實。戰爭的結果目前究竟是有利於世界的反恐局勢、還是讓國際社會與恐怖主義之間的鬥爭更加尖銳化了,目前還難以給出簡單的答案。但是看看2005年3月11日發生在西班牙的201人死亡的火車爆炸事件,看看3月17日在巴格達一旅館發生的7人喪生的汽車炸彈事件,再看看伊拉克境內目前仍繼續惡化的安全局勢,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反恐戰爭。

以上原因現在都不能說明美國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目的。但從在野黨民主黨人與共和黨的競選言論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嶄新的、布什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2004年,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美國內展開激烈的競選宣傳戰。讓人深省的是,民主黨競選中間人物克裏、安迪、愛德華茲和利伯曼在競選中都不約而同地指責: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中東的石油。也許政客們的猛烈攻擊是出於政治目的。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美國媒體煞費苦心地求助於民眾。根據媒體的大量民意調查顯示,美國50%的民眾認為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直接目的就是控製中東石油。

當前,美國的年石油消耗量在9.3億噸,而其自身的產量隻在2.5億噸。為了實現美國“馬力十足”的發展勁頭,美國政府渴望盡可能多地從外海輸入石油。而國際石油市場總是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產、提價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不斷的波動。美國為了保障本國石油供應量的穩定,控製世界第二大石油儲備國伊拉克成為一種必然的傾向。值得重點提出的是,對於有靠石油起家、自己曾經營過石油公司、權力基礎又主要是在美國傳統大工業的布什家族來說,對石油利益的敏感幾乎是天生的。布什總統也毫無疑問地繼承了這樣的傳統。而布什政府中最有權勢的人物——副總統切尼更是被視為美國傳統石油集團、軍工等部門利益的重要政治代言人。具有這樣的家族和權力背景的布什政府,下決心發動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作為美國保守派的大本營,共和黨政治領袖們帶有強烈的傳統鬥爭思維。於是,美國通過控製石油,發展傳統能源係統主導下的經濟是其重要的戰略目標。因為美國在過去的霸權得以實現,完全是因為其強大的傳統能源係統經濟的強大。“如果控製了石油,就控製了世界經濟”,這依然是美國傳統政治勢力的信條。而在軍事工業方麵,在短時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替代性能源,於是軍方鷹派代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基於傳統能源基礎上的“軍事科技革命”。他一上台就竭力推動以“軍事技術革命”為宗旨對美國軍事力量進行變革,建立21世紀不受挑戰的美國軍事實力。發動像伊拉克戰爭這樣一場以五角大樓為戰爭代價和烈度可以控製的有限規模戰爭,不僅可以檢驗美軍作戰能力,更可以爭取更多的美國國內政治與輿論的讚同,增加國防撥款,采購新裝備,建立軍事力量新的發展方向,為美軍全麵走向21世紀打上一支“強心劑”。“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拉姆斯菲爾德和美軍都覺得“太不過癮”。在這些強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戰爭是吹響美軍新軍事技術革命上新台階的“衝鋒號”。

其實我們現在可以看出,美國主流媒體報道的近乎冠冕堂皇的“侵略伊拉克”的理由不禁讓我們想到,美國媒體一直在掩蓋政府決策層的國家命運牌。這不是媒體應該做的。當媒體在政治的影響下而“苟同”的話,那美國危險的政治未來將比恐怖主義威脅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