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7美國實際已經破產(1 / 2)

在21世紀的頭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各國談論最多的,就是美國將衰退到什麼程度。其實,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裏,美國就經曆可怕的兩個災難,即“9·11事件”和金融危機。正麵地講,這是美國政治和經濟的雙變故。兩件大事讓美國的內政外交產生劇烈震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出一個科學的論斷,美國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將不複存在。它的政治經濟等方麵將麵臨一百年來的第一次全麵大衰退。

在“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擔心經濟因此一蹶不振,於是實施一係列更寬鬆的經濟政策。在這種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得到表麵上的“保全”。但美國經濟深層次的病垢已經嚴重到常人不能解決的地步。因此,在大繁榮之後,必定有一個大衰退。到2008年年初,美國經濟界一片驚呼:經濟危機就要爆發了。就這一敏感現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作出重大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0.75個百分點。這是美國政府機構慣用的刺激經濟的手段。而伯南克的這次利率下調是美國20年來幅度最大的一次,從原先的4.25%下降到3.5%。後來,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也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美國房貸市場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對其予以遏製,那美國經濟的未來將非常渺茫。在此前不久,美國總統布什也表示,為了解決美國消費市場萎靡的狀況,美國政府將實施減稅計劃來刺激消費。

其實,美國政府已經敏感地嗅到次貸即將給美國帶來災難的氣味。但它們卻做了錯誤的判斷,美國政、經、學各界都認為,市場自由調節依然能解決美國即將麵臨的危機。事實上,這明顯是一種唱高調的錯誤論斷。在當時的全球股市上,僅僅在兩周時間裏,全球市值就流失了10萬億美元的資本,相當於中國年均GDP的3倍。在這種災難性震蕩中,國際媒體紛紛用“meltdown”來形容世界金融市場的狂跌。在資金市場這座堅固大廈中,其實它的鋼筋已經在熔化,但表麵的華麗蒙住了人們的雙眼,並認為這座大廈和往常一樣。但深入研究的人知道,全球資本市場這座大廈已經搖搖欲墜。而他們一致認為,造成這種局麵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市場。

我們現在分析一下,世界經濟受美國的影響非常巨大。但如果我們說隻是次貸危機使世界經濟萎靡不振是一種偏頗的認識。其實,次貸危機隻是一個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而不是製造金融危機的全部。也就是說,導致全球經濟危機的主因是美國次貸危機,但絕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隻要我們再認真觀察一下,會發現,金融危機的根源還是在美國的“雙赤字”上,即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美國之所以能長期掩蓋赤字問題,主要是因為它實施一套“並不公平”的經濟策略。就目前來說,美國人利用美元“國際硬通貨”的優勢地位,不斷地將外資吸引到國內,形成美國經濟的表麵繁榮。加上美聯儲一低再低的利率政策,讓美國過度消費創造了優越條件。而房貸市場的繁榮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強烈依賴外資的情況下,美國本身的經濟出現問題時,首先受傷的往往是外資。如果外資撤除,那美國經濟會急劇萎縮,並成為一座空殼。何況,次貸市場在美國經濟中的比例也不是很大。

次級貸款的總盤子不過1.3萬億美元,假設貸款人無任何還款能力,同時假設美國房價下跌20%(依照中國人的標準,美國房價並不算高,漲幅也遠較最近幾年的中國房價漲幅小),則總損失為2600億美元左右,分攤進3年消化,每年不到1000億美元,這對於美國13萬億美元的GDP來說,並不是個非常大的數字,何況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在幫美國扛著次貸。正是出於這樣的思考,美國政府才在一開始就低估了未來危機的強度。以至於後來美國政府手忙腳亂,實施臨時抱佛腳的策略。再後來,美國房市越來越萎縮,房子根本賣不動的時候,美國人才發現,銀行已經在一個接一個地宣布破產。這一下子觸動了美國政府的神經。

人們用“財富效應”來解釋次貸與美國經濟的關係。“財富效應”說的就是,當資產增值時,人們會增加消費;反之,會抑製消費。一般認為“財富效應”係數是5%,比如,你在股市賺了1萬元,可能會拿出其中的5%也就是說500元來請客吃飯什麼的;反之,如果你虧了1萬元,你可能會從正常的消費菜單上減去500元。不過,房子跟股票畢竟不同,因為房子不管是增值還是減值,都很難變現,所以,其“財富效應”係數應該遠小於5%。假設這個係數是2%,那麼其對經濟的影響也就數百億美元——美國總人口3億,假設每3人一套房,假設每套房平均價格20萬美元,並假設房價下跌20%,則其2%為800億美元——雖然不能說不足掛齒,但是,怎麼著也不至於引發全球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