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人類進化過程可以看出,勞動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恩格斯所言:“勞動創造人。”他在1876年所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明確提出並全麵論證了勞動創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那麼,人類在形成之前,作為人類祖先的古猿為什麼需要勞動呢?僅僅是為了最終進化成人而勞動嗎?顯然不是。
古猿最早是樹棲生活在森林中的,後來由於氣候變遷和森林驟減等不利因素,它們才逐漸改變生存方式,過渡到專門用後肢支撐身體的直立行走階段。直立行走無疑又加速了它們的進化過程。為了提高生存能力,它們又不自覺地開始使用得到解放的前肢,進行一些獲取生活資料的動物式的本能活動。之後,它們又逐漸學會打造石器,捕獵,編製樹葉、獸皮衣物,建造房屋,鑽木取火等等,直至最後懂得製造裝飾物,形成一定的雕刻與繪畫藝術,真正進化成晚期智人。
可以說,從古猿到現代人的每一個進化過程的實現,都是因為它們在極端原始、落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有本能的生存欲望,有強烈的生存意願,它們渴望在一切不利的艱難環境中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最終,在這種強烈意念的支配下,依靠勞動,它們實現了這一切。
人生的秘密
憂愁、顧慮、悲觀,會使人生病;積極、愉快,堅強的意誌,樂觀的情緒,有助於戰勝疾病,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一切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
──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國父)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這本書都完整記錄著各自的人生經曆。如果將出生看作書的開頭,那麼現在的你應該怎樣做,才能使這本書的將來有一個完美結局呢?
人一生追求的不外乎三種東西:健康、財富和幸福,但具體以什麼態度去對待,采取什麼方式去追求,以及最後的結果如何,就千差萬別了。在美國,盒裝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塊或二十四塊,每塊都有不同的包裝、口味、形狀和顏色,外麵沒有味道標誌,隻能拆開品嚐之後才能知道個中滋味。所以電影《阿甘正傳》中就有這樣一句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
其實,未來的事情,人們所盼望的、期待的事情,並非像盒子裏的巧克力一樣難以預料。比爾·蓋茨輟學成就全球首富,史蒂芬·霍金以殘軀著成《時間簡史》,阿倫·艾弗森憑低身高成為NBA後衛的精靈,至今仍活躍在世界籃球的頂級賽場……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對於有些人來說,未來是如此簡單,就像捏在手中的泥人,隨便把玩;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即使是獲得職位上的升遷,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寓,開著私家車去旅遊等極普通的願望,也很難實現,以至於他們發出人生像巧克力一樣的感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猶太裔心理學家弗蘭克在二戰期間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三年,身心遭受極度摧殘,境遇極其悲慘。他的家人幾乎全部死於非命,他自己也多次險遭毒氣和其他慘殺。
對於慘絕人寰的納粹集中營生活,弗蘭克有著深刻的認識:“在集中營中我所見到的人,雖然一開始都被拋入完全相同的環境,但最終,有的人消沉頹廢下去,有的人卻如同聖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囚室時,忽然頓悟了一種“人類終極自由”,這種心靈的自由是納粹無論如何也無法剝奪的,即如他所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都有最後一種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在這種自由思想的支配下,在這種堅強心態的支撐下,弗蘭克“什麼樣的饑餓和拷打都能忍受”,最終,他堅持到最後,成為了極少數納粹集中營幸存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