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是歐洲文學史上的四大吝嗇鬼形象之一。在葛朗台的心目中,金錢已經超越了一切。什麼是情?在葛朗台看來,隻有與遺產、利益掛上鉤時才有情可言。葛朗台在物質上的富有是數一數二的,但他在精神上的貧乏,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無度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物質財富,親人、家人以及自己的命運和幸福,都被他的巨額財富葬送了。葛朗台的一生實為可悲。
物質財富讓世界的演變時尚化、高速化,稍縱即逝、千變萬化的節奏讓心靈喪失了片刻的寧靜。必須謹記,精神財富才是永恒的財富,心靈上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才是吸引力法則最原始、最根本的目的。
名人鏈接——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彙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他的致富秘訣,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毫不誇張地說,巴菲特本人可算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能量最大的吸金“黑洞”。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內希拉斯加州的奧馬哈。父親是當地的證券經紀人和共和黨議員,母親是公認的賢妻良母,也有著很好的經濟頭腦。
從童年時代起,巴菲特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巴菲特滿肚子都是掙錢的主意,5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帶著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
上學後,巴菲特曾坐在學校的樓梯上,對身邊的夥伴們說他將在35歲以前發財。他從來沒表現出自吹自擂,頭腦發漲的跡象,他自己也對此深信不疑。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不過,教授們的空頭理論沒有引起他太多興趣。兩年後,巴菲特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係,師從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
1951年,巴菲特學成畢業,回到家鄉做了一名股票經紀人。1954年,巴菲特又前往紐約到恩師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任職。雖然格雷厄姆態度保守,喪失了很多機會,但巴菲特還是把自己的研究結果默默地用在自己的投資上,這使他取得了比公司更高的投資收益率。
不久,巴菲特謝絕恩師的挽留,離開公司開始創辦自己的事業。他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自己炒股得來的不多的積蓄。
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製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發掘自己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後期看好,其股市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前景好而止跌上漲,巴菲特再度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巴菲特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勤奮耕作,創業兩年後,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2200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複調查比較後,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獨立的投資公司,並以此進入證券市場,如魚得水,賺盡天下財富。
2003年《財富》雜誌資料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280億美元,是世界10位億萬富翁之一。2004年《富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巴菲特個人資產429億美元,是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
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堅持中長期投資,至少是5~10年,這需要堅持投資他熟悉的領域,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他決不動搖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就是取得成功的。
第八節快樂的秘密運用
快樂就像一個使者,能讓我們忘掉煩惱和痛苦。每個人都想快樂,有許多人,與生俱來就有許多讓他快樂的因素;也有許多人,一生漂泊一生落魄,好像注定與快樂無緣。其實,隻要你用心去尋找,很快就會發現:快樂其實很簡單?。
吸引力法則認為,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精神狀態。快樂發自你內心,你可以隨時創造一種“我很快樂”的心境,你想要多快樂,就會有多快樂。能夠決定你是否快樂的是你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了心態,你選擇了快樂,自然也就擁有了快樂!
感受快樂
快樂的思想會產生快樂的生化物質,也會有較健康的身體;悲傷的思想會產生不利的生化物質,會使身體和腦部功能逐漸惡化。人的情感和思想,就是這樣不斷地重新組合、重新改變、創造人的身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