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莊子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莊子·逍遙遊》
無法和盲人共賞文采的美觀,無法和聾子共賞鍾鼓的樂聲。豈止是形骸有聾有盲嗎?心智也有啊!這幾句是說人的心靈也有殘全之分,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完美。
關於這幾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肩吾對連叔說:“接輿告訴我,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個神仙。這個神仙的肌膚若冰雪般潔白,容態如處女般柔美,不吃五穀,吸清風,飲露水,乘著雲氣,駕禦飛龍而遨遊於四海之外。我認為接輿口出狂言,我不相信。”本來,肩吾以為連叔會隨聲附和,站在他這一邊。沒想到連叔毫不留情,把肩吾罵了一頓,說他是心靈上的盲人與聾子,根本理解不了接輿,也就是說他達不到接輿的境界,和接輿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人。
如果說盲人無法看到美好的景物,聾子無法聽到動聽的音樂,是因為受限於他們形體上的缺陷,那麼心靈上的缺陷則主要是由知識不夠廣博、眼界不夠寬闊、品德不夠完美等原因造成的。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塊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個小男孩在一旁好奇地看著他。
雕像逐漸成形,頭部、肩膀、手臂、身軀,接著頭發、眼睛、鼻子、嘴巴……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出現了。
小男孩萬分驚訝地問雕刻家:“你怎麼知道她藏在裏麵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訴小男孩:“石頭裏原本什麼也沒有,隻不過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這裏來了。”
雕刻家基於自己的經驗、學識,心中早已有了小女孩的形象,所以在未雕刻之前,他看那塊石頭已不是一塊石頭了,而小孩子甚至我們一般人因為受限於自己的知識、見聞,看石頭便隻是石頭,無法達到雕刻家的境界。
馬克思說過:“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的確,生理的局限會使我們喪失對美的感悟;而心智的缺陷,更會使我們喪失對“道”的領悟。雖然擁有強健的身體,可是如果不修身養德,不努力增長智慧,隻知道飽食終日、渾渾噩噩,既不能感知世界的美麗,又不能洞悉自然的道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莊子
(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莊子
心靈牧場
殘廢的心靈是自己設置的
有一個盲人,性情特別暴躁。如果有人不小心碰著他了,他就立刻破口大罵:“我眼瞎了,難道你眼睛也瞎了?”人們因為他是盲人,笑一笑,誰也不去計較。
有一天,這個盲人乞討了半天也沒有多少收獲,心裏十分氣憤。這時一個人突然撞在了他身上,他立即大罵:“你瞎了嗎?”不料這人恰巧也是個盲人,性格更為暴戾,聽見罵聲,也破口大罵:“難道你是瞎子嗎?”兩人誰也不知道對方是盲人,互相謾罵,市人大笑。
品茗悟語
眼盲、耳聾並不可怕,心盲、知盲才是悲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呢?無論我們怎樣加強鍛煉,我們的身體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心靈則不然。如果你把追求心靈和人格上的完美當成一生的必修課,那麼你的心田永遠也不會有荒蕪的一天。
對於修心,或許我們可以從淡泊名利、開闊心胸、關愛他人、擴充知識開始做起。雖然心靈的成長永遠止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天天的努力、一次次的行動,使自己離完美更近,讓人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