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3 / 3)

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並不罕見,隻是“劇情”稍有不同而已。碰到這樣的事雖然很無可奈何,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仍有值得討論之處。

陳老板賺取轉手的差價雖然合情合理,但梁先生停止和他某部分的合作卻與“道義”無涉,買賣本來就是“合則來,不合則去”。問題是,陳老板把轉手的差價當成“理所當然”的利益,梁先生不再和他合作,他因此而產生利益被剝奪感,本來可賺一萬現在隻剩下五千,心裏無法適應這種失落,於是便起反感了。不過人總是這樣,你給他好處,久了他便認為你給他好處是應該的,一旦不再給,便認為你失去“誠信”,沒有“道義”了。曾有一行政機關首長發現這樣的事:前任首長違反規定,挪用一筆巨款做為手下的變相“津貼”,新首長上任後,發現此事不妥,便予以停發,不想手下反應激烈,不動心的很少,“得而複失”又不動氣的更少,這也就是商界“停止合作”也跟著“停止友情”的原因。麵對這樣的人性反應,若事先有所了解,就不會慨歎人心不古了。

梁先生終止和陳先生的合作基本上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二人有了不愉快,站在梁先生的立場,大可不必太勉強自己。倒是陳老板應自我反省——賺取外包部分的差價是“多出來”的,印刷方麵的利潤才是他“理所應得”,麵對梁先生的新決定,他應感謝梁先生,並表示願意繼續提供更好的服務才是,結果他不做此想,反而以詆毀來回應梁先生的動作,導致連印刷的生意也飛了。也許人都怕跟朋友翻臉,但在翻臉前不訪想一想,朋友對你是否是真心,若不是,那他都不怕背臉做人,你又何必怕翻臉。

77、寧可送錢給朋友,不借錢給朋友

在給與借的衡量中,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拒絕,也許一狠心,你就可以保住你的錢,同時還可以保住朋友。

如果有個朋友向你開口借錢,你借還是不借?

很多人碰到這個問題都很困擾,因為借他錢,有可能這一筆錢就要不回來了,或是一再“拖延”,到了最後才拿回一小部分。朋友有需要才會來借錢,如果時間一到便去催債,好像自己太沒人情味,何況也沒勇氣開口,更怕一開口,就傷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錢固然是“保住”了,但朋友有難,不出手幫忙,道義上似乎也說不過去,二人的感情恐怕從此要變質了……

借不借人錢,就是這麼讓人傷腦筋!

當然,不乏“有借有還”的朋友,甚至也還本金也還利息的朋友。不過說老實話,這種借款行為還是潛藏者危機——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調借,表示他的財務有問題,終有一天會連本金也還不出來!

精明人的做法是:給他錢,而不借他錢!

所謂“給他錢”有兩個層麵的意義:

表麵上是“借他”,也言明歸還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卻抱著這筆錢是“一去不回頭”的想法,他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當做是“給”他的!這種態度很阿Q,但卻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是不會影響兩人的感情,你也不會因為對方還不起錢或不還錢而難過;第二個好處是顧到了朋友間有難相助的“道義”;第三個好處是在對方心中播下一粒“恩與義”的種子,這粒種子或許會發芽、茁壯,在他日以“果實”對你做最真誠的回報。

第二個層麵的意義是真的“給”他錢,也就是說,他雖然是向你用借的,但你卻表明是給他的,是要幫他解決困難的,並不希望他還錢。這樣做也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是他不太可能再來向你“借錢”,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盡所能”,將對方開口的數目打折給他,萬一對方真的“還”不起錢,或根本不還錢,你可能降低“損失”;這樣兼顧了“情與義”,同時也在對方心中種了一粒“恩與義”的種子,這“人情”,他總是要擔的。

事實上,不管是“借”還是“給”,錢能不能收回來都是個未知數,錢隻要離開你的口袋,就有回不來的可能,因為對方是沒有錢才向你開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來,幹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去催債,雙方有可能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難過。

如果“借”或“給”都覺得很難,那麼就狠心拒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