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是一場修行(1 / 1)

想必每一個女孩都有一個公主夢,期待著白馬王子的到來。那麼,每一個男孩肯定也有著那麼一個仙俠夢藏於心底,有著“鮮衣怒馬少年時,一朝看盡長安花”的壯誌豪情,遙想著青梅煮酒論英豪的英雄氣概。

每一部仙俠劇可謂有著令人熱血沸騰的亮點,每一位觀者都會情不禁地把自己帶入,仿佛自己也是那豪雄,縱千軍萬馬,吾一人往矣,浴血殺敵尤不過及。

其間必有各色修行法門,或剛烈,或陰柔,或毒辣,或奇詭,大流小派迭出不窮。

當然,我所要說的不是此種修行,現代社會的修行大抵隻有修身養性,行走人生的自我修行一種了。

修,可以理解為修養德行,成就道德。老子曾經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老子看來,德分上下,具有上德的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德,一切憑自己內心做事,不講究自己做是否有德或者失徳,在他人眼中,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士。而下德之人,處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才具,刻意賣弄,過分施舍,以至於約束了自己,弄巧成拙。

縱觀正本《道德經》,老子以一種辯證的思想闡述了這個世間萬物的起止,他以大智慧看待世間一切,很多後世科學逐步論證了其中的一些觀點,可見老子眼光的長遠性。

老子本身淡泊名利,他並不刻意賣弄自己的學識,直到他西出函穀,守關關令尹喜要求,才寫下這本曠世之作。不然,後世還無從得知原來史上還有這樣一位聖賢,一本巨作能影響後世幾千年。

老子看淡了一切,他認為:“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大智若愚,大愚若智,隨著時光的流動,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不必強行逆轉,不應強求,這便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樸實無華,卻是一切自然之本,它並不張揚,卻愈顯重要。我們說不清它是什麼,就姑且稱之為道吧。

老子的一番話可謂包涵一切,因為不清,才更顯明白。這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為何我們非要打破,去解釋一通呢,語言在這裏便顯蒼白,便顯無力了。我們去解釋,何嚐不是我們的賣弄,卻弄巧成拙呢。

這便是老子的修養,他不解釋,隻是在描述一個事實,他舍去了一切繁華,剩下的,在他麵前,便隻有這個世界的本質了。

行,人生如路,哪怕有那無數個岔口,我們也隻能選擇其一,一往無前。

我們行走,是為一種修行。

它使我們心靜,很多時候,我們坐在窗台前,小雨淅瀝,微風緩緩送入,一股清涼油然而生。

而到傍晚,暮日未落,星辰初降,踱步而出,小河緩緩流淌,我心若止水。

很多時候,我會在夜下行走,看車水馬龍,橋頭燈火通明,我知道,夜才剛剛開始。回想一天喜怒悲歡,我做錯了什麼,明日我該做些什麼,一一計劃。我喜歡夜的靜,夜的安寧。

肯能與我心境有關,不愛運動的我獨鍾於漫步,早晨看日出雲起。午後閑暇愛去商店逛逛,雖然不買些什麼,走了一圈回家,坐在窗台靜靜讀書。夜了,便出去逛逛,不管走到哪裏,覺得該回家了,掏出手機,跟著導航摸回了家。

我就是這樣一個隨性的人,不愛拘束,卻不愛打擾到他人。這是我的行走人生。

老子曾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在我看來,有了美便有了醜,有了善便有了惡,兩者同時出現,那便也會同時消失,若我摒棄對於美醜善惡的觀念,便不會有那麼多因果是非了。

老子的話常常使我受益匪淺,我常常依照它來讓我的心能若止水,不翻波瀾。但卻也常常隻是接近,畢竟我不是聖人,我有我自己的路。

修行,不為了打殺,它除了能修身養性外,還能為我們的處世之道提供幫助。

人們都認同暴躁會誤事,也知道它會傷身。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無論喜怒哀樂都會傷身,那麼隻有心靜才能養生,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隱士。

不過話說回來,有一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紅塵煉心,曆練紅塵,才能使我們做到真正的心靜,不為外物所動,我們磨光了棱角,潤世圓滑,隻要初心不變,哪管他人口舌?我們修行,為的是自己,不為他人。

從我們出生到死亡,一切隻是一個過程,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一切的開始隻是為了結束,所以才有向死而生。一切的結束隻為了新的開始,隻有相同這一點,我們的修行才有了意義,沒有人願意整天生活在恐慌裏。

這,便是老子所帶給我們的智慧,一種大智慧。

好吧,最近在看《道德經》來著,表示很有感觸,覺得自古學術不分家,殊途同歸,何必爭執,一較高下。——完稿於宇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