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麥
在韓國,孩子一落地,大人就會把泡菜在水裏洗去辣味,讓孩子聞以熟悉泡菜的味道。所以,韓國女孩如果不會做泡菜、大醬、醬油、辣椒醬等家庭料理,即使長得再漂亮、再嫵媚,也很難找到婆家。
出生於1929年的韓晶惠,像所有韓國女孩一樣,很小就開始跟著媽媽學習製作泡菜了。不久,韓晶惠不但迷上了各種各樣的泡菜做法,並且很快成為製作泡菜的高手。
韓國泡菜工藝五花八門,為了製定一個標準,從事教育工作的韓晶惠,獨自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摸索、對比,從各種口味的泡菜中,提取好的調料,去蕪存菁,九九歸一,盡量將最好的口味宣傳給大家。之後,韓晶惠在一次泡菜PK賽上以絕對的優勢脫穎而出,使她做的泡菜成了行業標準。“好東西要大家分享。”此時她心裏萌生了一個美好宏大的願望——把泡菜推向世界!
20世紀70年代初,韓晶惠創辦了首爾料理學院,還走上韓國KBS和MBC兩大電視台,教授製作韓國泡菜,被親切地稱為“泡菜媽媽”。之後,日本的NHK電視台和美國的PBS電視台,也邀請了韓晶惠開辦電視講座,傳授泡菜的製作技術。就這樣,泡菜媽媽把韓國傳統泡菜傳播到了世界。而讓韓國泡菜真正走向世界的,還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
在這次奧運會期間,“泡菜媽媽”韓晶惠被漢城奧組委,請到奧運村監督泡菜的生產和製作。韓國政府大力協助和扶持泡菜宣傳和推廣。在每個奧運場館,都掛有韓國泡菜的大幅照片廣告,並在多個街道場所,設有免費品嚐台,讓世界各國的遊客品嚐各種口味的韓國泡菜。
韓晶惠擔心泡菜又酸又辣、味道特殊,一些國家的運動員不能適應,起初隻將各式口味泡菜放在韓國運動員駐地的房間。沒想到,這一韓國特色小菜,吸引了很多串門的運動員來品嚐,供不應求,剛送到的泡菜往往很快就被吃得精光。不久之後,食品配餐部就將不同口味的泡菜放到各國運動員就餐的過道裏,讓運動員們隨意品嚐。
幾天後,運動員們都喜歡上了泡菜。世界各國運動員吃了泡菜以後,特別想知道泡菜如何製作。當時,韓晶惠正好出版了一本烹飪書籍,於是把它翻譯成英文。運動員離開漢城的時候,他們將書和一些代表韓國文化特色的禮物,放在運動員房間讓他們挑選。結果,那本烹飪書,運動員們全部帶走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推廣了“買一贈一”活動。如果外地遊客買一款奧運紀念品,就送一份客人喜歡的口味的泡菜。就這樣,1988年的奧運會,“泡菜媽媽”幾乎是全部免費提供泡菜和一切跟泡菜有關的宣傳品,看似血本無歸、揮淚大甩賣,但卻搭上了奧運快車,成功地把韓國泡菜帶出國門,銷往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韓國每年帶來高達40億美元的外彙收入。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韓晶惠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傳授韓國的泡菜製作手藝和吃飯的禮儀。韓晶惠說:“我在傳授韓國料理中經常告訴我的學生,在這裏不僅僅是學會傳統菜式,還要學會文化和禮儀,弘揚韓國美食傳統。”
1996年,國際奧委會正式將泡菜列入運動員的菜單裏,這意味著泡菜愈加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曆經二十年之後,當年奧運村推銷泡菜的“泡菜媽媽”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但她依然每年親自主辦韓國泡菜節……堅持不懈,有夢想誰都了不起——這是“泡菜媽媽”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