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尷尬時刻:智慧應對,巧妙解脫(2)(1 / 2)

這裏實習老師巧妙地運用了“裝聾作啞”的技巧,避實就虛,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既巧妙地告訴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敲打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學生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可能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的局麵。

“裝聾作啞”,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英國前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競選演講中,遭到一個搗亂分子的挑釁。演講正在進行,搗亂分子突然高聲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糞!”這個人的意思很明顯,是罵威爾遜的演講臭不可聞,不值得一聽。但是威爾遜毫不理會他的本意,隻是報以容忍的一笑:“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你提出的環境髒亂差的問題了。”隨之,聽眾中爆發出掌聲、笑聲,大家都為威爾遜的機智妙答喝彩。

對於別人的刻薄攻擊,不僅可以當作耳旁風,而且還能對其反譏一番,這可是化解尷尬的最好途徑。

對於一些敏感性問題,提問者一般不直接就問題的本質提出質疑,而是從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著手,旁敲側擊地進行誘導性詢問。這時,我們可以故意裝作不懂對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麵的、膚淺的層次上曲解其問話,並將這種曲解強加給對方,使對方意識到我們的有意誤解實際上是在表達委婉的抗議和回避,從而識趣地放棄自己的追問。

在人際交往中,學會使用“裝聾作啞”的辦法,才能保護自己,避免尷尬。

言語失誤時積極補救

言語失誤是生活、交往、工作中常麵臨的一種困境,此時,你雖然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但這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你應積極尋找措施擺脫困境。

言語失誤及時改口

一次,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巴西,由於旅途疲乏,加之他年歲又大,在歡迎宴會上,他脫口說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而感到非常高興。”

有人低聲提醒他說錯了,裏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今天,我來到了美麗的巴西。”

當那些聽眾還來不及反應時,裏根的這一口誤已經淹沒在他後來的滔滔大論之中了。這種及時將口誤加以掩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時丟醜,不失為補救的有效手段。

在實踐中,遇到這種情況,有幾個補救辦法可供參考:

(1)移植法:就是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個錯誤糾正過來了。

(2)反問法:迅速對錯誤言辭進行否定,避免在錯誤中糾纏。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難道這種錯誤說法能被大家接受嗎?”或者說:“難道大家能被這種錯誤觀點所左右嗎?”這樣就可將錯話抹掉。

顧左右而言他

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數學和外語成績突出,名列前茅。校長在總結會上這樣說:“數學考得好,是老師教得好;外語考得好,是學生基礎好。”

在座師生聽罷沸沸揚揚,都認為校長的說法有失公正。一位教師起身反駁道:“同一個班,師生條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條件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原是很自然的事。原有的基礎與以後的提高有相互聯係,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學就能提高。校長對待教師的勞動不一視同仁,將不利於團結,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會場上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和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這位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看來,我們老師的素質都很高嘛。”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

巧妙轉換話題

錯話一經出口,在簡單的致歉之後應立即轉換話題,以幽默風趣、機智靈活的話語改變現場的氣氛,使聽者隨之進入新的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