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少慈所撰朝京門楹聯
李靖國
惠州朝京門重建,向全國征集楹聯。筆者有幸,與幾位教授、學者、博士賞析了這批征聯。深圳文物收藏家陳少慈先生聞之,在參加一次畫展之際,即席揮毫,撰一楹聯懸掛於城樓大廳雙柱之上:
朝州明月,月月麗水秀西湖
京海旭日,日日神光普東江
陳先生並賦詩一首,詩曰:“一門通南北,兩岸氣吼天。登台摘日月,眨眼詩千篇。”筆者其時恰好在場,反複吟誦了陳少慈的楹聯與詩歌,感到氣勢闊大,但於詩、聯格律上有所失粘。盡管現今賦詩填詞撰聯,已有許多人早就突破了格律的桎梏,特別是普通話“四聲”中,沒有“入”聲,作詩撰聯,很難把握。陳少慈先生收藏諸多名家字畫,於詩聯規矩,不可能不懂。於是,我請他用家鄉話(閩南語)重新朗誦對聯,發現平仄仍未入律。大抵少慈先生愛其力作,不願以“聲”害“意”罷。但我是個墨守陳規的“頑固派”,便力勸陳先生仍應守律,戴著鐐銬跳舞。陳先生當場表示接受我的意見。
不久,陳先生專程到惠州,約我聚談,並展示自己的新作:
朝外晨星/垂輝粵海東坡第
京門皓月/朗照鵝城西子湖
這副新聯,從現代對楹聯的寬鬆要求來說,基本合律。楹聯格律,最基本的要求,是上聯末字仄聲,下聯末字平聲。此聯上聯末字“第”對下聯末字“湖”,仄對平,符合“底線”要求。傳統對聯,如上下聯各兩個分句者,則前後分句末字平仄須相反。此聯上聯“星”對“第”(平對仄),下聯“日”對“湖”(仄對平);又符合深一層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妨對此聯的內容來一番點評。
朝京門,明洪武三年(1370),惠州地方官擴建城池,始增此門,當年為北門。洪武二十二年(1389),惠州設衛,再擴規模,改北門為“朝京門”,始傳其名。古城牆為六百多年曆史的見證,又經受多次戰火洗禮。近年來,惠州的水利建設,注重與文化大省的格局同步。水利修到哪裏,哪裏就凸現水與人文和諧的特色。惠州市委市政府選定北門故址,重建城樓,使古老的朝京門重啟生機,與具有抗擊“百年一遇”洪澇的大堤融為一體。麵臨浩淼東江,背倚旖旎西湖,攬山色於胸懷,攝湖光於方寸,誠曆史吟誦勝地,人文旅遊佳境。陳少慈先生的楹聯,正是以朝京門為出發點,觀照惠州的光輝曆史,謳歌鵝城的璀璨文化。“朝外晨星”對“京門皓月”,取“朝”“京”各一字,首字標其目,“晨星”對“皓月”,時間上早晨對夜晚,平聲對仄聲。古人寫“星”、“月”詩詞,何計其多。但寫星、月共輝,又臻於妙境者不常見。曹操“月明星稀”句,千載以下膾炙人口,陳先生聯語乃從杜甫《五律&8226;旅遊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化出,杜詩顯宏偉氣勢,陳聯求和諧意境,“垂輝”對“朗照”大體工穩。“粵海”泛指嶺南,特指廣東。毛澤東贈柳亞子,有“飲茶粵海”之句,鵝城乃惠州之借代。“粵海”對“鵝城”,地名對地名,“仄仄”對“平平”,可謂妥貼。“東坡第”當指蘇軾當年貶謫惠州時的寓所,這是一段光輝的史話。他垂老罹難,數遷寓所,都在西湖周邊,惠州的父老鄉親歡迎他熱愛他。以“東坡第”對“西子湖”,既是史實,又切人文,最好不過。
古人做聯方法,不外乎三。一是集前人成句而成聯;二是從前人詩文脫化而成聯;三是自撰新聯。陳少慈此聯,乃是二、三兩法之結合。文采既燦然,書法又自成一格。至於其組句技巧、用字手法等則不遑論述,惟陳先生的敬業精神、謙遜態度,特別是他對惠州洋溢之熱情,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一楹聯,他數次奔走在惠州、深圳兩城之間,則更令人感動,現在這樣執著的人實難多見,故特作文以記之。
作者係廣東省政協委員、惠州政協副主席、惠州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