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
——《管子·正世》
東漢時候,有個叫蔡倫的人,發明了一種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方法。
在蔡倫發明造紙以前,人們想要寫字、畫畫,可困難啦!從遠一些的時候說,人們是拿刀把字刻在野獸的骨頭、樹皮、銅和土塊上。就在東漢時候,一般人寫東西,也還隻能把字刻寫在竹木簡上。隻有少數有錢人,才能用得起用蠶絲織成的帛。這麼一來,人們讀書寫字都受到限製。直到蔡倫發明紙以後,人們寫字、畫畫,就方便多了。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的呢?
蔡倫本來是皇宮裏的太監,後來擔任了管理皇宮手工作坊的職務,專門監督工匠們製造皇宮裏的日常用品。他經常到各個作坊去走走看看,對帛的製造過程,觀察得尤其仔細。日久天長,他對造帛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心裏都有數。
有一天,蔡倫對作坊的師傅們說:“咱們試一試用花草樹木作原料來造紙好不好?”大家一聽,都很驚奇,說:“這能辦到嗎?”
蔡倫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對大家說了,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就照著蔡倫的吩咐分頭行動。
沒過幾天,作坊的師傅有的抱來了爛漁網,有的扛來了樹皮,有的拿來了破麻頭……蔡倫要大家用刀斧把這些東西剁碎,洗幹淨,放進草木灰水裏浸泡,去掉雜質,再放在鍋裏蒸煮。煮爛以後撈起來,濾去水,放在石臼裏舂,搗成像糨糊一樣的東西,再放在池子裏兌上水,攪拌均勻,就成了紙漿。最後,用細竹簾子把紙漿撈起一層來,曬幹了取下來,就成了一張紙。
這個試驗成功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可是,這種紙厚薄很不勻稱,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拿來寫字很不好用。於是蔡倫又同工匠們反複研究,不斷改進,終於造出了又薄又勻又光的紙。
蔡倫造紙成功以後,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很大,人們為了紀念他,給這種紙起了一個名字,叫“蔡侯紙”(因為蔡倫曾被朝廷封為侯爵)。
造紙法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先後傳到了亞洲、歐洲和世界各國,對世界科學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科學上的任何發明與創造,都是通過勤於思考和實踐獲得的。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的智慧將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的能力將得到提升。假如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地進行實踐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變得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同時,在不斷嚐試的過程中,我們將攀上一個又一個智慧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