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蒲鬆齡
1948年美國哈佛大學,製造過第一台機電式“馬克1號”計算機的霍德華·艾肯教授領銜擔任著計算機實驗室的主任。哈佛的學者此時正與賓夕法尼亞和普林斯頓大學較著勁兒,不願因電子計算機研究項目而仰人項背。6月初的那天,艾肯教授在實驗室裏思前想後,召來了報到上班剛剛三天的新任研究員。推門進來的這位,黃皮膚黑眼珠,正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
艾肯翻閱著他的履曆:中國人,年方28歲,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45年留學哈佛大學,先後受業於兩位知名教授,均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他從碩士到博士僅用了16個月,是電機工程係聞名遐邇的高材生。
教授用銳利的目光,從頭到腳打量著青年人:“交給你一項緊急的任務。請你盡快想出一種方案,一種不通過機械方式記錄和讀出存儲信息的方法。”這位青年人聽著艾肯話語,居然毫不遲疑地點了點頭。艾肯不太放心,又強調道:“存儲器,你明白嗎?不是現在用的水銀延遲線,而是另外別的什麼東西。”
中國博士又何嚐不明白,艾肯給他出了個大難題:研製新的儲存裝置談何容易!還在求學讀書時,時刻關注著計算機發展的他就得知,當時那些第一代電腦,儲存程序和數據的裝置都是機電繼電器和水銀延遲線裝置,人們絞盡腦汁也沒能找到一種存儲二進製數的最好辦法。不過,教授下達的課題正中他的下懷,他正想用高難度的研究證明自己的學識,為海外華人爭口氣。於是,他肯定地答複說:“沒問題,我保證在一個月內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
以後的三周,青年人把自己關在哈佛實驗室,吃住都不跨出門檻,一門心思用來探索存儲器的奧秘。當他再次跨進艾肯辦公室時,不顯山不露水,雙手捧著一把黑乎乎的小玩意兒,走到教授麵前。他說這些東西是用鎳鐵合金材料做成,名稱叫做“磁芯”。
艾肯伸出兩個手指拾起一隻小磁芯,小心翼翼放在放大鏡下觀察。透過鏡片看,這些磁芯真像隻油炸圈餅,但這“圈餅”也未免太小,直徑不到1毫米,隻有芝麻粒大小,用極細的導線穿成一串。從不喜形於色的艾肯微笑了,因為他深知這項發明意味著什麼:圈餅式的磁芯將引起計算機存儲器的一場革命!
這位華人學者名叫王安。1949年10月,他提出了磁芯的專利申請,他後來在磁芯存儲器領域的發明專利共有34項之多。不久,麻省理工學院的傑·弗雷斯特博士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磁芯儲存陣列,首次使用於“旋風”高速計算機裏,從而使這種磁芯陣列從第一代、第二代直到第三代電腦,統治了電腦存儲器近20年之久,直到集成電路存儲器誕生。
1988年,美國發明家紀念館將王安列為繼愛迪生等人之後的第69位偉大發明家。
王安在異國他鄉的經曆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他的一生無疑是充滿價值的,但成功對於他來說也並非一帆風順、輕而易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在各種條件都齊備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的,王安有這樣幾個條件:
1.受過高層次教育,具備發明創造的專業能力。
2.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3.有水滴石穿的專注精神。
4.有對事業孜孜不倦的熱情。
親愛的朋友們,你具備這些條件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成功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