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王充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複印機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專用工具。人們在幾秒鍾的時間內,就能完成一份文件的複製,從而擺脫了繁重的抄寫工作,並由此促進了信息的傳播。然而,人們也許不知道,複印機的發明凝聚著一位傑出發明人20多年的光陰和心血。卡爾森是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發明愛好者。從1936年開始,他就注意到當時的人們在需要文件複本時,往往通過成本較高的照相技術來完成。由此,他想發明一種能快速並經濟地複製文件的機器。他跑遍了紐約的各個圖書館,搜尋有關這方麵的技術書籍。最初他把研究重點定位於照相複製技術合成,然而,當他飽覽群書之後,覺得在此方向很難有所突破。
一天,他來到朋友的工廠裏,一位來自匈牙利的工程師給他展示了一種當光線增強時能夠產生導電性質的物質。卡爾森豁然開朗,意識到這種物質在他的發明中很有應用價值,並把研究重點轉向了靜電技術領域。
卡爾森在紐約市的一個酒吧裏租了一個房間作為實驗室,並和他的助手——一個名叫奧特卡尼的德國物理學家開始靜電複製技術的試驗。1938年10月22日,奧特卡尼把一行數字和字母“10、22、38、ASTORIA”印在玻璃片上,又在一塊鋅板上塗了一層硫磺,然後在板上使勁地摩擦,使之產生靜電。他又把玻璃板和這塊鋅板合在一起用強烈的光線掃描了一遍。幾秒鍾之後,他移開玻璃片,這時,鋅板上的硫磺末近乎完美地組成了玻璃片上的那行數字和字母“10、22、38、ASTORIA”。
靜電複製技術終於有所突破,卡爾森將這項專利向許多家公司推薦。然而,從1939年到1944年的5年時間裏,沒有一家公司接受卡爾森的專利。這些公司認為,用硫磺末作為“介質”,從技術上看不夠成熟。此外,他們還對生產複印機的市場前景並不看好。實際上,在那時需要複印文件確實並不很多。
卡爾森毫不氣餒,繼續鑽研完善他的靜電複製技術。又經過幾年的研究,他找到了更為理想的攜帶靜電的“介質”。終於有一家公司采用了卡爾森的最新專利技術,生產出了第一台辦公專用自動複印機。到了1959年,複印機正式被市場所接受,並且像雪球一樣,市場越滾越大。今天,複印機已成為全球一項龐大的產業。
卡爾森前後經曆20餘年的光陰,由“技術不成熟”、“市場潛力不看好”,到技術日趨成熟、市場日益擴大,終於使靜電複印機走向了全世界。
任何的發明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都要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其正式創製之前,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萌發和完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