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頗有些暑熱了,但小平君送來那疊厚厚的書稿時,我仍然忍不住連宵快讀,且能一氣讀完。洋洋灑灑十餘萬言,或記人敘事,或遊曆懷古,或關注外麵的世界,或挖掘本土的人文,或追懷昔日的歲月,或觀照當下的民情,全稿50餘篇中,短者千有餘字,長者也在3000字左右,大體均屬散文範疇。
算起來認識小平君都快20年了,上世紀90年代,先是他來過我那時工作的縣文化館,爾後,準確的說是1994年春,我被派到洪侖山整建扶貧時,竟然就下住在他當時任教的洪侖山中學旁邊,於是過從甚密,於是就有了對他更加深入的了解。我驚詫於他作為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且是一名英語教師,竟會對寫作,對傳統文學,特別是舊體詩詞如此的酷愛;也因此,我發現尚不到而立之年的他竟然就顯得少年老成,臉上也有了些書卷氣;走出校園,走在鄉間道上,他常常邁著方步,從容不迫。真是文如其人,現在讀著這些文稿,從字裏行間感覺出來的整體氣息,也是從容淡定,輕鬆流暢,頗得中國傳統文化“溫柔敦厚”之風。
或許就是緣於對舊體詩詞的熱愛,小平的文題就都是比較講究的,有不少題目頗得舊體詩詞的氣韻,甚至就是直接脫胎於某首舊詩詞。例如“雪裏梅翁”、“願隨流水賦天然”、“詩中雲水眼中春”、“一管狼毫當紫簫”、“又到山花爛漫時”等就都是很有詩意的。題目半篇文,文題給讀者留下的是第一印象,因此,我以為擬寫文題當是寫作者要操練的第一功夫,而小平在這上麵也是花了心思的。
小平一向很有本土情結,這些年,在編輯工作之餘,他還為挖掘本土人文曆史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翻閱了不少資料,走訪了不少老人。為推介宣傳本土的文化人,他寫了幾十篇人物專訪,雖多有溢美之詞,但整體也不失本真。外出遊覽,他也不忘關注本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麵的情況也常常引發他對本土的思考。例如,從“安化黑茶”,他想到了如何做大做強寧鄉的茶業。
作家的主張、意向是作品的魂。小平的不少作品就有他自己的獨立思考。他在挖掘曆史人文的時候,常常生出物是人非的感歎和對時下生活的憂患。從邵東人的不注重物質生活和不修邊幅,想到人的幸福指數其實並非就是物質生活指標,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樣的生活態度。在憑吊白帝城,追懷三國史事,頌揚蜀國君臣的義氣時,還不忘對深諳“厚黑學”的一些帝王霸主順勢一槍。我以為這些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是小平君的第二個作品集了。在大作付梓之際,囑我為之序。恕我不揣鄙陋,寫下了這些文字,權作個濫竽充數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