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 心是生命之根,萬念之源(1 / 1)

前言 心是生命之根,萬念之源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

佛家也認為,快樂的人生要經曆三種境界,佛家將其詮釋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與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異曲同工。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隨著年齡漸長,經曆的世事漸多,心裏開始存有疑慮、警惕之心,這個時候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在曆經種種磨難之後,人們又悟透了人生快樂的奧秘,心靈重返清明空靈的境界,這個時候人們的眼中便又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但是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麵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便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明心見性,方能悟透世間玄機。通過止觀雙修,明心見性,棒喝機鋒,達到心靈激蕩,直指人心,參悟世態,實現激發內在潛能,釋放壓力,喚醒智慧,重建健康、快樂、智慧的人生的目標,真正達到返璞歸真、回歸本心的境界。這就是佛家的明心之境。

和佛家倡導的“明心見性”同理,道家提倡靜心,順應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領悟流傳千年的《道德經》之思想真諦,體會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至高人生境界,教會你怡然自得的思維方式,逍遙自在的人生智慧,虛靜睿智的縱橫策略,自然生存的處世哲學。

儒家也提倡一個人如要達得“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必須先“修身”,修養自己的心性,由“仁”而正心,由“義”而正心,由“誠”而正心,對中庸之道心領神會,在萬事萬物之間尋求平衡之道,方能“治國平天下”。

易學的洗心和儒釋道的修心之說亦有著相通的玄妙。易學是中華文化精神主幹,統領儒、道、禪;從博大精深的易學文化中尋找《周易》的基本原理、“易學”的哲學智慧,發揮“易文化”彌倫天人、貫通時空的品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悠悠千載,中國文化莫不徜徉在易儒釋道的玄妙境界裏,訴說著千載歲月中的至情至景至人,追尋著至真至純至美的心靈勝境。戲曲以或婉轉流利或雄渾厚重的唱腔,配以美輪美奐的服飾舉止,將人生濃縮為一個小舞台,訴說世間百態;神農嚐百草,方知世間藥和食,中華醫學自此流傳,拯救的不隻是病體,更是紅塵俗人那顆汙穢的苦痛之心。一步一步,一點一滴,人類造就了文字,也走出了美妙的人生。眼觀世間萬物,心中胸臆萬千,揮筆而就,或方正剛強,或縱情豪放,筆墨舞動之間,書法靈動,隻為人生一暢。隻言片語,詩詞文賦,多少文人誌士吟詠人生韻律。一杯香茗,浮香冉冉,品味人生清苦。濃情淡墨,盡情揮灑,畫中蘊盡生命姿態。俗詞俚語,下裏巴人也知玩味人生。步聖人後程,仰悟名家風範,涵養一己之心,方品心靈至境。

心有寧靜看透萬事乾坤,方乃是:一花看盡世界,一葉知盡菩提。品味人生,悟得人生滋味,不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14堂心靈修行課》一冊在手,在字裏行間感知人生歡喜,在煩擾的塵世間修得一顆清淨空靈之心,飲足幸福之泉,暢然遊於紅塵俗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