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9懷赤子心,悲天憫人(1 / 1)

第二章9懷赤子心,悲天憫人

中國古代故事裏那個杞人憂天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嘲笑。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他的行為恰恰體現出一種常人所沒有的對蒼生的悲憫心態,對潛在危險的一種擔憂。

與杞人憂天者的備受嘲笑不同,悲天憫人在中國人的眼裏卻是一種高尚的情操,那種對人類的無等差的關懷令人動容。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就是憑借他的悲天憫人成就了經典的《離騷》,他的人生故事也得以千古流傳。

幼年時期,屈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年少時的屈原,在大人眼裏也許還是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比同齡人要早熟。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年少的屈原看見這一切,不禁傷心落淚。他發誓要為這些人做點什麼,來緩解他們的痛苦。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裏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了家。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現家中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奇怪,便留意觀察,看是否是有人偷米。有一天夜裏,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裏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裏的米灌進石縫裏。鄉親們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動,誇讚屈原。父親沒有責備屈原,隻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後做官,把國家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父親的話激勵了屈原,自此他勤奮治學,長大後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讓他管理國家大事。屈原為國為民盡心盡力,為後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為大善的境界。他自幼憐憫他人,此乃小愛,乃人之常情的愛;而他後來愛國,則因愛人而由小變大,精神得到了升華,這是令後人敬仰的大愛。

孟子曾經說:“存其心,養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我們生來便有一顆赤子之心,不沾俗塵,不染汙土,而仁愛是首先要培養出來的性情。為他人奉獻善心,為社會造福祉,他人和社會必定會以善回報你。

悲天憫人,是要將福祉惠澤天下的芸芸眾生,人隻是這個世界微小的一部分,花草鳥獸作為世界的一分子,也應受到福祉的惠澤。孔子曾說“子釣而不綱,弋而不射”,意思是說孔子釣魚,但不用繩網捕魚;孔子射鳥,但不射棲宿巢中的鳥。在孔子的眼裏,一草一木皆生命,豈有不愛惜的道理。

有一次弘一法師到豐子愷家。豐子愷請他坐在藤椅子裏,他沒有立即就座,而是先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才慢慢地坐下去。開始時豐子愷心中好奇,卻不敢多問。後來見他每次都如此,豐子愷忍不住問了一次。弘一法師回答說:“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即使隻是一隻毫不起眼的小螞蟻,也是造物主的恩賜,它的生命與我們人類的生命並沒有本質區別,它也應該享有生命的尊嚴。對生命的關懷並非人性的道德完善,也並非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對生命的平等的尊重和深切的關懷。很多時候,我們在關懷其他生命的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的關懷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