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8自然之子,養自然之心(1 / 1)

第三章8自然之子,養自然之心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會進程中,人一方麵得以升華,以文化區別於動物,同時也在被社會所異化,從而表現出了許多非自然的屬性,尤其是在商業社會中,這種異化尤為明顯。

莊子認為,養心首先要養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整日工於心計、追逐名利,如何養生,如何養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態上回到自然去。這就是莊子給我們的啟示。

說到養自然之心,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特別值得稱道,值得現代人學習。

陶淵明原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他一生仕途不達,曾做過五次官,最後一次在家鄉附近當了一個小縣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時,有名督郵前來視察,旁人提醒他“應束帶是之”,還要送些厚禮。陶淵明一聽心裏不高興,督郵算個什麼人物?乃鄉裏小兒。我怎能為五鬥米折腰呢?這樣,他就找了個理由辭去縣令,回鄉歸隱後,回歸自然。

返鄉後,陶淵明過著耕讀的生活,生活雖然並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搖之以輕蕩,風飄之而吹衣”,他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後,他寫下了《桃花源記》等著名詩篇,表達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鬧市,心久係官場,人實際上活得很累。榮華富貴、名聲讚譽都是表麵的東西,月明風清時,人立於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費盡心思與人爭鬥,為官職而不恥說那些不願說的話,何必要這樣難為自己?

此時,放下來,走出去,到自然的懷抱中沐浴春風,攀登高山,放歌曠野,你會舒服許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劑。

人活著要順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有時候,過於倚重外物與環境隻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有一個人被煩惱纏身,於是四處尋找解脫的秘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看見在一片綠草叢中有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他試了試,卻無濟於事。於是,他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說明來意。老人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他說:“是的!懇請不吝賜教。”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沒有。”“既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他翻然醒悟。

我們又何嚐不是像這個人一樣四處尋找解脫的途徑?殊不知,並沒有誰捆住你的手腳,真正難以擺脫的是困於心中的那個瓶頸。突破心中的瓶頸,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其實,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給自己設置障礙,簡單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心靈就像一輪秋月掛於高天,清輝彌漫,皎潔晶瑩,如果你總是牽絆於世俗的聲色名利,你的心空就會充滿濃厚的烏雲,那輪心靈的明月就會越來越暗淡,直至無光。因此,一個現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靈的烏雲,那輪心月就會煥發出本屬於它的明麗,生命也會在心月的清輝中常駐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