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不染塵垢,出水蓮花自清漣
在佛教中,蓮花的形象比比皆是。在佛教寺廟中,到處都能發現蓮花: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是高坐蓮花台上。其餘諸佛、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多與蓮花相伴。寺廟的亭台樓榭之中也裝飾著眾多的蓮花形象,處處昭示著佛陀對蓮花的鍾愛。
佛經中說:釋迦牟尼降生之前,皇宮禦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牟尼降生人間之時。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世上百花如雲,佛陀為何單單選中蓮花,成為佛法的象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道出的不僅是自己的愛蓮心,更是道出了佛陀鍾情蓮花的情由。
人生於汙濁的世界,正如蓮生在汙泥之中,必然受許多邪惡汙穢事物(佛教稱其為“魔”)的侵擾。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汙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所追求的正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正如《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中所說:“比如蓮花,出自汙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從四十二章經》也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汙染。”源於汙濁的塵世,卻又不染半點塵埃的境界,就正是出世入佛之道。
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恒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要“出淤泥而不染”,人們應該努力修行,淨化自我,追求超凡脫俗,到達清淨無礙的智慧境界,即佛法中所謂的“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觀音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世界不染煩惱。”《大藏經圖像》第六卷載《白寶口抄》所雲“論凡夫心如合蓮花,聖人心似開蓮花”,更盛讚蓮花“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
其實,蓮花的“生命曆程”,不正是昭示著一種理性、智慧嗎?蓮花從生長於汙泥之中,到開出美麗花朵,經曆了多少清水的洗滌,接受了多少日曬風吹雨淋的磨煉,才成就一身清漣。人要做到如出水蓮花般的清漣,到達身處塵濁世間卻不為汙染的境界,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就需要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生成,自然凡事都看得開。當貪婪、恐嚇、焦慮、癡心、嗔怒如浮雲遠去,精神境界亦更上一層樓,又離俗世煩惱遠了一步,離快樂幸福更近一步。
人活於世,修蓮之心,養蓮之性,便能在紛紛擾擾的喧囂塵世,身處塵垢卻不染半點,活出自我的清漣來,也就活出了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