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1心胸潔淨,乃觀聖人氣象(1 / 1)

第5章 典籍:字裏行間,遊走一顆脫世之心

當世人在紅塵俗世中享受聲色犬馬、醉生夢死,清醒著的人卻不忍看著他們在欲望的苦海中沉淪,努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想拯救世人於苦海之中,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在字裏行間蘊藏一顆澄淨清空的脫世之心,也是救世之心。於是,便有了《小窗幽記》、《菜根譚》、《曾國藩家訓》。

第5章 1心胸潔淨,乃觀聖人氣象

《小窗幽記》中曾說:“欲見聖人氣象,須於自己胸中潔淨時觀之。”意思是說,想要見到聖人的胸襟氣度,必須在自己內心一塵不染的時候觀察,才可以明白。

聖人一般指品德智慧極高的人,如孔子在漢以後被封建統治者推崇為聖人。聖人是人間的龍鳳,受到芸芸眾生的敬仰。

將“聖”這一繁體字拆開來看,上麵有耳有口,下麵是王,口耳之王為之聖;有口有耳的是人,人中的王就是聖;聽之於耳,傳之於口,用自己的口把真理傳播到他人的耳中,就是聖。這主要是因為古人沒有文字,所有的真理和曆史都是靠口耳相傳。那些承載這些真理和文明的人,肩負著將其流傳下去乃至發揚光大的重任,被封為“聖人”的名號也是名至所歸的了。聖人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他個人的魅力有多大,而是因為他的存在是曆史不可缺少的一筆,關係著整個民族和國家的興衰。在人們的心中,聖人是人類的脊梁、文化的載體、思想的寶庫、智慧的源泉,有了他們,曆史、生命才有了一個光明美好的方向。他們之所以被萬千民眾敬仰,被曆史所銘刻,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無私無畏、堂堂正正、經天緯地、囊括古今的氣象。

然而,聖人並非是絕對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就曾這樣鼓勵過芸芸眾生。佛祖釋迦牟尼也說過“一闡提人皆有佛性”。而在禪宗的境界裏,有情有性的草木也能參悟佛性,靜悟成佛。《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本就是塊頑石,在護送唐僧西天取經後成就佛果,自此功德無量。可見,每個人隻要一心向佛,佛祖心中坐,佛緣自會來。既然常人經過修心養性能修成佛果,自然也能通過修心養性成就聖人氣象。

要知道,聖人的本性和我們普通人的本性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同是來自宇宙的生命,同以宇宙為根本。我們拿礦石與金子來比喻,聖人就像那由金礦中提煉出來的金子,而我們還是那包容許多雜質的礦石。倘若我們也能夠把自己心性中的雜質煉去化掉,就會像聖人一般成為那珍貴的金子。而煉金提純的過程,就是一種智慧和覺悟。慧能大師說過,一念迷,佛即眾生;一念覺,眾生即佛。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於悟和不悟。聖人與凡人的不同,也在於悟和不悟。

但是,古人又雲:“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俗。”芸芸眾生之中,世俗之人眾多,聖人寥寥無幾。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因為被欲望所牽製,追求名利地位,便在那滾滾紅塵中掙紮,在無窮的世事中流轉,以致利令智昏而心靈蒙昧,無法靜下心來麵對自己真實的生命。在欲望的沼澤中,他們愈陷愈深,終於遭遇滅頂的災難。被欲望糾纏的心靈,怎麼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本來麵目和那聖人的氣象呢?

“清清淨淨一靈光,刹刹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敢承當。”慧經禪師用這首偈告誡人們要保持潔淨的心胸,無私無念,不再貪婪,也就不再會被牽製。當你從如夢的人生中清醒過來,不再為自己的利益而執著於世間一切華而不實的東西,靜心無為,你就已經得聖人氣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