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20幾歲的年輕人要想把握住職場上的機遇,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用觀察力和判斷力武裝自己的頭腦,要知道能謀善斷的頭腦更容易抓住機遇,機遇也更偏愛那些能謀善斷的頭腦。
機遇雖然是一種客觀的事物,但它卻是被參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的人創造出來的,它是人的主觀能動行與外界環境的客觀必然性相“合拍”的產物。當一個人主觀條件得到優化,也會影響客觀環境的變化,將有利於適應個人發展的良好機遇的發生。成功者的經曆證明,客觀機遇降臨時,自身膽識等方麵素質較強的人顯然要比一般人更容易捕捉到機遇,才華出眾則是抓住機遇的最大資本,而能謀善斷的頭腦也較之一般人更容易找到機遇,機遇也更偏愛能謀善斷的頭腦。
愛因斯坦曾說過:“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頭腦指的就是個人條件。這裏的準備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是知識的積累。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要發現和捕捉機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維方法的準備。隻具備知識,而沒有現代思維方式,就看不到機遇,是好憑它默默地從你身邊溜走。牛頓見蘋果落地,觸發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倫琴在實驗時,從手骨圖象中,發現了X射線。耐克鞋受人喜愛,一部分歸功於采用了“華夫糕式”鞋底,使鞋子變得輕巧美觀。這項設計上的革新是來自鮑夫曼,他說:“那天我看見妻子的蛋奶烘烤饃,想到鞋底也可以做成華夫糕摸樣。”以上這些人平時都既有知識的積累,又具備靈活的思維方式,否則,也會像李比希錯過發現新元素溴一樣,抱憾終生。
在研究中發現,對許多成功者發生決定性影響的機遇次數是極少的,少的隻有一次,多的也僅四五次。因此,對於苛求成功的人,機遇的質量重於數量。能謀善斷地人要選擇對自身成長最有效用的機遇,放棄那些對成材幫助不大的機會,盡可能使機遇在你的成才之路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機遇是不會主動與你會晤的,20幾歲的年輕人隻有不斷地醒目地亮出你自己、展示你自己,找到賞識你的人,吸引他人的關注和重視,20幾歲的年輕人才有可能找到機遇。過於含蓄,羞羞答答,不敢亮出自己才能的人,得不到別人的重視、社會認可,那就是必然的了。
創造機遇、爭取機遇需要20幾歲的年輕人花費極大的心血,但更為重要的是把握好機遇,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力。若是花費許多精力,好不容易爭得了機遇,但是卻沒好好珍惜它,運用和操作機遇時未能把握好,最後功虧一簣而飲恨終生。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喜歡嚐試,不願走崎嶇的小道,遇到堅信或繞道而行,或望而卻步,他們常與機遇無緣。而另一些人,總是很有耐性,嚐試著解決難題,不怕吃千般苦,曆萬道嶺,結果恰恰是他們能抓住不可複得的機遇,這種人毫無疑問是能謀善斷的人。抓住機遇,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準則可循,但能謀善斷的頭腦無疑是非常重要的。20幾歲的年輕人平時要留心周圍的小事,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樣才能保證你在機遇來臨時不致錯過,牛頓不放過蘋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視吊燈擺動、瓦特研究燒開水後的壺蓋跳動……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他們那過人的洞察力,能謀善斷的頭腦使得他們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從而有所發明或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使人感到驚奇,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默然視之,但這並不能排除它能包含重要的意義。一個有敏銳洞察力的人,一個能謀善斷的人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奇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