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流民(1 / 2)

一般來說,流民團夥,都是同鄉親族,在長途跋涉,缺少糧食的情況之下,往往是青壯較多,也更容易存活。

這一夥流民,居然以老弱婦孺為多,說明應該剛剛離開家鄉不久,老弱還沒有大的損失。

在天啟朝末年,陝北已經出現了流民潮,附近的山西巡撫耿如杞懼怕流民進入山西生亂,在山西各處渡口設立關卡,禁止流民進入山西,所以被逼無奈的流民隻能在陝北流動,最後糧盡而死。

這一夥流民,見劉宣一行人數不多,隻有七八個男丁,四個婦孺,但是卻趕著二十多頭大牲畜,牛馬上馱著不少麻袋,看上去應該是糧食,頓時兩眼放光,心生歹念,眾多流民一擁而上,就要上前搶奪。

流民出來,除了乞討之外,為了生存,常常淪為強盜,在麵對弱小之時,更會如此。

麵對蜂擁而上的流民,劉宣攔住了正要張弓搭箭的李旭升,開口說道:“流民為了活命,不得不如此,還是不要下狠手,留些餘地吧。”

李旭升點了點頭,與李家三兄弟紛紛射出羽箭,隻見李旭升羽箭正中一位青壯的發簪,嚇的這位流民趴倒在地,不住的嚎啕大哭起來。

這夥流民頭領走進一看,隻見劉宣三人身穿官軍才有的甲胄,手中拿著都是軍中利器,看穿戴不像官軍,應該是非常凶狠的盜匪,頓時不敢上前。

李旭升三兄弟連續射出三輪羽箭,射中了三四位青壯,這夥流民見劉宣等人如此凶狠,頓時不敢造次,紛紛跪倒在地,祈求活命。

劉宣不想殺傷這些可憐之人,擺了擺手,趕著牲畜,就要向遠處走去,這夥流民見劉宣心軟,竟然不依不饒的跟在劉宣一行的後麵。

劉宣等人行了五裏,見這些流民還跟在後麵,李旭升年少氣盛,心中頓時有些惱怒,就要騎上戰馬,驅趕流民。

劉宣拉住李旭升的手,反而對著李昭雲說道:“李叔,如今這陝北之地,恐怕馬上就會有大亂之象,唐末黃巢之禍已近在眼前,這個時候,隻有人多團結才能自保,僅僅依靠我們幾人,又能闖出什麼名堂來,不如將這夥流民招入麾下,以後再做打算。”

李昭雲這幾天對劉宣已經非常佩服,劉宣不僅勇武敢戰,見識不凡,而且還有一顆仁心,對於這些饑民百姓也非常同情,再加上劉宣與他們一家一樣的逃犯身份,李昭雲已經存了招劉宣為女婿的打算。

李昭雲見劉宣滿臉真誠,長歎了一口氣說道:“劉賢侄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糧食不多,隻有十八石,兩千來斤,如果加上這一百多流民,隻怕僅僅能夠吃半個多月。”

“況且這些流民老弱居多,都是白吃糧食的無用之人,也確實有些不合算,現在饑民遍地,不如招上二十個青壯,這樣更合算一些。”

劉宣搖了搖頭說道:“李叔,我們現在人少,隻有五個壯丁,餘下的都是婦孺,如果隻招青壯,恐怕馬上就有頭重腳輕,內外失衡的麻煩。”

“這一夥流民,應該是剛出來不久,流民之中的惡習還沒有多少,基本上算是淳樸的百姓,再加上有親人婦孺在旁,應該比較好控製,這種機會,還是比較少見的。”

“至於糧食,我們以後再想辦法,如果先拉出了隊伍,不管以後落草為匪,還是招安為官,都算是一條出路。”

李昭雲見劉宣態度堅決,加上劉宣的講話也有些道理,畢竟現在稍微明智的人,都知道陝北大亂在即,以後到底如何雖然不算清楚,但是手裏麵有隊伍,總應該安全一些。⑴

“現在我們這些人中,以劉賢侄最精明能幹,見識過人,做事富有遠見,如果拉起隊伍,必須要一個領頭之人,這個領頭之人,也一定要能力最強的劉賢侄擔任,不過劉賢侄與我家非親非故,將身家性命全部交給他也稍微有些不放心,看來金娘的婚事要馬上提一提了。”

李昭雲心中暗暗想了片刻,於是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決定招人起兵,我們這夥人,總要有一個頭領,不然亂糟糟的都拿主意,隻怕以後會有麻煩,劉賢侄精明果斷,今日既然要拉出隊伍,這個頭領是非你莫屬了。”

劉宣盡管也想當這個頭領,但是現在這夥人中的主力卻是李家父子,於是委婉的說道:“李叔經驗豐富,德高望重,這個頭領還是你當最好,指揮行動也比較方便。”

李昭雲聽出了劉宣的話外之音,嚴肅的對幾個兒子說道:“今日大家選劉賢侄做頭領,日後就要聽從他的號令,如果不遵守號令,就練不成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如果沒有嚴明的軍紀,我們這支隊伍也不會有什麼前途。”

“如果你們兄弟三人日後違抗命令,盡管劉賢侄礙於情麵不會追究,但是我雖然是你們的父親,卻絕不寬恕你們的罪過。”

見李旭中臉上欲言又止,看來有些不情願,李昭雲狠狠地瞪了李旭中一眼,開口說道:“這個頭領,也不是容易幹的,不僅要弄到糧食,還需要操練行伍,照顧老幼,更要戰勝官軍的追捕,旭中你要能做到麵麵俱到,這個頭領就由你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