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章李自成(一)(1 / 2)

就在張獻忠進入延安地界時,他曆史上的好基友李自成也帶著一隊瘦弱不堪的饑民隊伍進入延安縣城。

對於曆史上的李自成,身為陝北人的劉宣無疑非常熟悉,加上他上一世熟讀顧城所著的明末農民戰爭史等史料,對於李自成的情況也非常了解。

聽聞後世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前來投奔,劉宣盡管臉上沒有流露出輕浮之色,但是心中的激動卻難以自製。

在劉宣前世的崇禎年間,李自成毫無疑問成為了天地間的主角,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無疑令劉宣這個後人非常敬仰,而他功敗垂成的結局也令劉宣感歎。

自從劉宣穿越以來,已經見過了無數曆史人物。比如延綏副將張應昌,延綏巡撫嶽和聲,甚至連大西王張獻忠,也見過一麵。但是在這些曆史人物名下,劉宣卻沒有任何激動的心情,直到聽聞李自成前來投奔,劉宣才終於有些失態,盡管他臉色不顯,但是還是失手打碎了手中的茶碗。

李自成宗族,屬於米脂太安裏二甲李姓。這一家族,人口也算不少,這一次李自成來投,除了他自己外,還帶著其族叔李守義、李守正、李守信,族兄弟李自明、李自剛、李自強,兄子李過,族侄李適、李遵、李迪、李孜、李達、李通、李邏、李友,族孫李時亨、李其亨、李運亨、李來亨等投入劉宣麾下。

其中李來亨僅有兩歲,並不是李家血脈,他的親生父母已經死在混亂不堪的陝北高原,李自成起兵後,侄兒李過見到這個可憐的孩子,一時心軟,收養了這個無人照看的可憐孤兒。

這支李氏家族,原籍在米脂城北80裏的海會寺之李家站。李自成高曾祖時,因為家境貧困和生活所迫,始遷至米脂西鄉130餘裏的李繼遷寨(今陝西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開荒種田。他的祖父李海是一個細農,以養驢、馬為生,勞苦一生,重病而死。李自成父親李守忠,也是個農民,娶米脂懷遠堡農民女兒呂氏為妻。

據劉宣前世看過的史料記載,尤其是李文治教授所著的《晚明兵變》比較詳細,這本書引證《明季北略》、《綏寇紀略》、《延綏鎮誌》等書,皆以考證李自成母親不姓高,與高迎祥並非親戚。

而地方上的縣誌如《懷遠縣誌》、《米脂縣誌》、《延綏鎮誌》、《延綏攬勝》等書也記載李自成的母親是呂氏。特別是《米脂縣誌》《延綏鎮誌》最早修於康熙十年前後,這時呂氏辭世才五十餘年。且李自成鄉裏屬於延綏米脂縣,知道李自成母親的一些人還健在,記載就更加可靠確鑿多了。

劉宣最熟悉的明史大家顧城先生撰寫的《明末農民戰爭史》,也認同這一觀點。況且李自成出身米脂,高迎祥遠在安塞,距離超過五百餘裏,在交通不便,通行艱難的古代也很難結親。

李自成本名鴻基,後叫自成,他幼曾為僧,還俗為黃來,號稱黃來兒。李自成青年時當過煆工,認識了好兄弟劉宗敏。二十歲時,他應募到當時離米脂縣城80裏的銀川驛充任驛卒,傳遞從銀川驛至延安的公文函件。

崇禎二年春,因為延安、綏德一帶遭了災荒,李自成被驛站裁減。回村以後,借了艾同知一筆錢,他一下償還不了,被艾同知告到縣衙。米脂知縣晏子斌派人抓了李自成,戴上木枷和腳鐐在烈日下遊街。曾經和他一起當過驛卒的窮弟兄們為李自成抱打不平,打開衙獄放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