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父母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孩子頂嘴時會采用非打即罵的方式,結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頂嘴現象愈演愈烈。
陳國今年8歲了,最近和媽媽的關係有點僵。他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可是每次媽媽都不給他機會來表達,媽媽決定了的事就要按照她的意思去辦。
這天,媽媽讓兒子周末和她一起去一位同事家玩,可陳國不想去,媽媽就過去拉他,陳國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和媽媽頂了嘴,媽媽特別生氣,不分青紅皂白就給了他一個耳光。
後來,媽媽自己去同事家了,回家後發現陳國留下字條,說他今天就是想好好休息,可媽媽一點也不理解他,他拿著自己的衣服離家出走了。兒子的離家出走,讓媽媽非常後悔自己的行為。
孩子頂嘴,多半是由於他們還沒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父母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不能輕易發火。
父母不僅要把孩子看作平等的個體,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還要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朋友有不同於自己的觀點的時候,自己肯定是不會發火的。父母把這個理論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頂嘴現象就會得到有效的控製了。
建議二: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民主的家庭氛圍,可以幫助孩子輕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父母憑借自己的權威,讓孩子無條件地按自己的意思辦事,這樣強迫出來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存在頂嘴的傾向。
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誰說的有道理就采用誰的意見,鼓勵孩子大膽地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能合理地減少孩子的頂嘴現象。父母不要擔心這樣做自己會失去在孩子眼裏的威信,其實這樣做反而會更好地得到孩子的認同和理解。父母如果對孩子頤指氣使,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頂嘴行為。
建議三:主動了解孩子頂嘴的意圖
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主動了解孩子頂嘴的意圖,是應對和防止孩子頂嘴的重要方式。父母要用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從而分析孩子頂嘴的原因,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頂嘴的標簽。
王嵩今年6歲了,以前他還能聽父母的話,很討大人的歡喜,可是最近他常常和父母唱反調,父母批評他,他經常和父母頂嘴。
這個周末,一家人說好了要一起去奶奶家玩,一大早媽媽就把王嵩的衣服準備好了,王嵩卻死活不穿那雙鞋子,非要穿別的,還說出許多叛逆的話來,表現得非常不可理喻。
媽媽意識到孩子開始頂嘴了,便試著換了個語氣和他說話,一問才知道那雙鞋子太小了,孩子不喜歡。媽媽就教育孩子,以後有什麼事情就和媽媽說,不要養成頂嘴的壞習慣,孩子點了點頭。
孩子往往直接用言行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從來不會遮遮掩掩。所以,當孩子頂撞父母時,父母應當主動和孩子溝通,在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後,父母就會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頂嘴了。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僅能夠緩和緊張的家庭氣氛,也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孩子在得到父母的理解後,就會控製自己的頂嘴行為了。
建議四:減少對孩子的溺愛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包括頂嘴。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做事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致時,他就會用頂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父母隻有消除對孩子的溺愛,孩子的頂嘴現象才能減少。父母要保持這樣的教育態度:孩子頂嘴,父母暫時不要理睬他,當他變得不再蠻橫,能聽進去父母的教育時,父母就要用鼓勵的語言,來強化孩子的轉變。
建議五: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父母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來說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的頂嘴行為了。
孩子任性怎麼辦
教子案例
源源6歲,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為任性,源源常常和同學產生矛盾,在學校裏幾乎沒有朋友。源源三輩單傳,他不但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還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一家人對他都是捧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不知道應該如何疼他是好。在這樣的環境下,源源從小到大幾乎沒有遭受過任何拒絕,無論他的要求是否合理、正當,隻要他提出來,家人都一定會想辦法滿足他,真是要星星不給月亮的主。這樣,源源就養成了非常任性的毛病。
孩子在家裏任性家人還能夠遷就,但到了學校後,源源的任性同學們都不能接受,源源與同學三天兩頭的大打出手。這讓源源的父母很頭疼,此時他們才知道從小滿足源源的任何要求是個錯誤,從小對源源不問對錯的嬌寵才是他不能與別的孩子正常交往的源頭。
個案解析
孩子是否任性與先天的遺傳有一定的關係,但後天的環境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任性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父母對孩子十分疼愛,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會及時給予,在不知不覺中就使孩子形成了任性的毛病;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天長日久,孩子就產生了對抗的心理,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孩子任性,很多時候都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對孩子的態度。每一位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都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要把孩子看成自然的個體,小時候不嬌慣,大一點時要給他講道理,尊重孩子的選擇與自由,孩子做錯事時要耐心講明原因、理由。對於已形成任性毛病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如果是自己的錯誤,就應當及時向孩子道歉並進行糾正,然後給孩子講明任性的嚴重後果,再運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幫助孩子去除任性的毛病。切記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和處理方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變孩子任性妄為的毛病,父母就必須在長期的教育中,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像種樹一樣,從小扭正樹幹,精心修理樹枝,使他們將來成長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材。
孩子的任性養成後,特別是對於小一些的孩子,說教所起的作用甚微,這就需要大人根據孩子的特點,運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轉移,孩子才不會一直哭鬧下去。先暫且解圍,事後再就孩子的行為與孩子進行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孩子冷靜後,在大人的教育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慢慢地改變自己的任性行為。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任性的時候也是如此,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這個特點,及時用別的事物或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暫且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
羅冠宇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由於父母的嬌慣,羅冠宇養成了任性的毛病。有一天,媽媽帶羅冠宇去商場,羅冠宇看到一個孩子手裏拿著槍,就吵嚷著也要槍。其實羅冠宇家裏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槍了,但是如果媽媽此時不答應羅冠宇的要求,他就會撒潑、哭鬧,不會停止。媽媽想了一下,便告訴羅冠宇說:“好,媽媽給你買,咱們一起去找。”羅冠宇一聽媽媽答應了,就高高興興地同媽媽一起向前走,媽媽故意繞開了賣槍的地方,並且一路給羅冠宇講他愛聽的故事,結果,出了商場,羅冠宇都沒有想起要槍的事情。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暫且解了圍,但對孩子的任性隻是治標不治本,父母需要事後對孩子加以教育,告訴其要求的不合理性,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任性的要求是錯誤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對,下次才不會繼續任性。
建議二:讓孩子將自己行為與他崇拜的英雄榜樣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物,當孩子出現任性的不正當行為時,父母可以拿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榜樣與孩子對比,孩子的任性就會停止。
黃自雄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特別害怕打針。有一次,黃自雄病得很嚴重,需要輸液。黃自雄看見醫生拿著針管,說什麼也不讓醫生給他紮針,隻要醫生一朝他的床前走,黃自雄就甩胳膊踢腿,哭鬧不止,這可難住了醫生,也讓媽媽很頭疼。
醫生無奈,隻好走開了。媽媽見黃自雄安靜了下來,給他講起了解放軍的故事,告訴他解放軍叔叔都不怕打針,不怕疼。黃自雄最羨慕軍人,長大後的誌願就是想當個軍人。聽到媽媽這樣講,黃自雄小聲地對媽媽說:“黃自雄也不怕疼,媽媽叫醫生來給我打針吧。”醫生來打針時,雖然黃自雄還是很害怕,可是他閉著眼睛一聲沒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