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賓客是:如熊、虎般勇猛無比的人;機靈敏捷賽過騰躍的猿猴的人;如鐵石一般剛強不屈的人;如龍泉劍一般犀利無比、幹脆利落的人。這樣的人都是一時的英雄豪傑,在交往中不怠慢,但也用不著推心置腹,用中等禮節即可。
下等賓客是:提了很多建議,但隻有偶爾有用的人;隻有雕蟲小技和小聰明的人。這些都是一般人所具有的能力,結交中也隻是泛泛相交之人。
朋友之間不要太親密
朋友間建立一份真誠的友誼,的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淨淨。能夠保持這份友好的情誼,使之能夠經受風雨的吹打,則是更為可貴的。
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成為好朋友,隻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麵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以及心靈的溝通,但並不能說明你們之間是毫無間隙、融為一體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並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友情就像彈簧一樣,保持適度的距離以及適度拉伸和壓縮,都會使之保持永久的彈性美。和自由美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
隨著距離的縮短,“金無足赤”的人類的瑕斑也在友誼的光環中出現,過深的了解使你發現了對方人性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麵。於是,瑕斑影子在你心靈裏衝突。某些不和諧伴隨出現,你和他都在內心要求對方須與自己一起擺動。少許的違背都使你特別在意。於是,被欺騙感和不忠實感使你對友誼產生了懷疑,冷淡和爭執又將友誼根基動搖,很難恢複其原來的和諧。這時你便會懊惱:為什麼破壞了相互間的距離美和朦朧美。
人一輩子都在不斷地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要強調: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離”!
交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彼此氣質相互吸引的過程,因此你們有共同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當兩人的“蜜月期”一過,便無可避免地要碰觸彼此的差異,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背後的挑剔、批評,然後結束友誼。
人就是這樣奇怪:未得到時,總想得到;未靠近時總想貼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卻又太過苛求。人總在無意中傷害著他們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因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
人說夫妻要“相敬如賓”,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諧,但因為夫妻太過接近,要彼此相敬如賓實在很不容易。其實朋友之間也要“相敬如賓”,而要“相敬如賓”,“保持距離”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過親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保持距離的。能“保持距離”就會產生“禮”,尊重對方,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而產生傷害的“海綿”。
朋友相處,重要的是雙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難時的互相幫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況觀念和盤托出,這種做法是一種輕視自己的行為,如果你所結交的朋友是一個值得信賴、品行端正的人,可以說是你的幸運,萬一對方是居心不良、懷有歹意而你又沒有識破的人,情況就會使你大傷腦筋。
如果對方已開始打你的主意,決定在暗中“宰”你一次,那麼你的這種草率做法很可能是在為對方的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經常出入的地點,某些專門活動和個人隱私等,均屬於個人秘密,對方不是知己,是不能輕易告訴他人的,即使是你的朋友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朋友是個知情達理的人,他必定會勸告你、開導你,勸說你不要隨便議論他人。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個好惹事生非的人,很有可能把你的話傳給被你議論的人,引起對方的怨恨。如果你的朋友用心不良,還會誇大事實,添油加醋,有意挑起衝突,則很有可能使你在朋友中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嚴重的還會釀成大禍。
有些人自以為朋友和自己心心相印,說什麼他都不會計較,就對他當麵訴說你對他本人的不滿。也許你的朋友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大度,則很有可能記恨在心,而伺機暗中布設圈套陷害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認真思考一下這樣做的後果,看對方是否能夠接受,是否會產生逆反心理,是否感到你的行為過於輕率,是否會影響到你們之間的友誼。當你發現對方心胸比較狹窄的時候,必須認真考慮對方有沒有實施報複行為的可能性。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不要一味相信對方的友誼。如果對方是一個別有用心、居心不良的人,友情隨時可能被玷汙。因此,你必須謹慎從事,多設幾道防線,預防“朋友”布下的陷阱,這對你隻有好處,沒有任何壞處。常言道:“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