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後,黃府門外,一輛雕花的馬車正在等候。
自那次從仙因閣回來,夜因休息三日,便又去處理閣中事務,如此,忙了好些天,卻又在副閣主即墨軒搜集的情報中有了重要發現,這一趟,她要啟程去西京長安,去找一個人。
出了黃府大門,上了馬車,她取下麵紗,斜倚在軟榻之上,侍女青衿則坐在一旁,將剛剛沏好的竹葉茶放在矮幾上。漢代,人們大多喜歡在茶中加很多東西,有時候一杯茶就好似一碗粥,而夜因則獨創了一套茶藝。先摘取茶之嫩葉,再將葉片晾曬,茶葉不宜過幹也不宜過濕,接著發酵、蒸煮、揉撚,便成了。用這種方法製成後,在煮好的泉水中隻加幾片葉,便有茶香襲來。茶水入喉,清涼可口,醒腦提神,雖然許多人覺得這樣的茶不符合如今的品味,但夜因自己用自己所製的茶,也沒有什麼問題。
青衿注視著夜因,回憶起往昔的年月。那時候,夜因五歲,她才剛剛三歲,隻是夜因待她極好,什麼都先給她預留一份。青衿自小沒有父母,聽府中的老人說,她還是夜因找到的。那時夜因才三歲,一個落雪的夜晚,她正在院裏玩,忽然聽見門口有嬰兒的哭泣,夜因命老奴們去開門,門口的那個女嬰,就是她。於是,夜因將她交給黃老丈,整整一晚上,她高燒不醒,夜因就在床邊守著,才三歲的孩子,守著守著就昏睡了過去,直到第二日看到她已穩定下來,夜因才由黃老丈抱著回房去睡。於是,她就留在了黃府,做了夜因的貼身侍婢。她的名字還是夜因賜的,夜因早慧,四歲那年便跟著大公子讀《詩經》,尤其喜愛《子衿》這一篇,正好,她還沒有名字,於是,夜因便對她說:“小不點兒,你就叫青衿吧。”她當時少不經事,隻覺得夜因說的都是對的,便連連點頭。所以,她第一個會喊的人是夜因,第一個會喊的名字是夜因所賜予她的“青衿”。可是,夜因五歲上山那年,她沒有跟著,因為夜因不許她跟。
近幾年中,夜因卻是一直與她聯絡著,大約是夜因十歲的時候吧,她便悄悄接手了一些閣中事務,如今夜因已年過及笄,她也快十四了,經常替小姐辦事,也知道了夜因的身世,是以,更要寸步不離的跟在她的身邊。
夜因見青衿望著自己,也不知是在想什麼,唇角微微上鉤,輕輕道:“青衿,在想什麼?”青衿回神,聽到小姐的問題,嘻嘻一笑道:“當然在想我貌美如花的夜姑娘啊!”夜因也笑了,可是笑意並未到達眸中。
此番出行她不是沒有顧慮,身後跟著的那些影子有些麻煩,卻並不足掛齒。她早就知道是誰的部下,不殺他們,隻是覺得殺了一撥再來一撥,著實費力且費時。這一次她本想在家裏多呆些時日,可是軒兒的情報裏,那個她等待已久的人,在都城長安有了動作。她必須親自去一趟方可安心。
馬車緩緩行進著,五日後,長安城內。
馬車停在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門邊,門上所掛的牌匾上,仙因閣三字清雅飄逸。進入小門,再行過內閣,後麵仍是一棟木製的小樓。夜因遣走旁人,隻帶著青衿進入樓中,啟動了機關。一個門在牆上緩緩打開,外麵是木質的牆麵,裏麵卻是青銅澆築的大門,木製的牆麵上一層青青苔痕,恰成了最好的隱蔽。入了密道,夜因一路沿著階梯,沉默的向下走去,不知過了多久,青衿隻覺得有些氣悶間,眼前卻豁然開朗——一棟恢宏的五層高樓,樓頂端的脊獸螭吻張口處恰與地麵相連,樓頂的琉璃瓦泛著金色,簷角的青銅鈴鐺搖曳響動。樓中的各個樓層皆有人來往,每一層樓卻隻有幾盞燈燭閃著光芒。夜因走向樓內,青衿也忙跟了去,大門打開,青衿頓覺呼吸順暢了許多。這樓中應有許多通風口與地麵相連。這樣龐大的地底工程,青衿雖聽夜因提到過,但真正見到,卻又是不同的感受。
沒有過多的言語,夜因一進門,第一層樓的眾人皆停下手中的事情俯身行禮。是的,江湖中第一大組織仙因閣,在都城長安的分閣設在地下,而且,是由當今聖上批準了的,宮廷裏的工匠和民間的能手修建了整整十年才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