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紅雲領得勝之軍回到長安,立刻犒賞三軍。晉王李重俊也大宴有功之將。席間,李重俊便對紅雲談起楚國使臣來長安求援一事。紅雲納悶問道:“臣妾當初離開平安州之時,隻知道吳楚兩國實力相當,何況中間又隔著郭角的黑巾軍之地。雖然時隔八年,晉國與江南諸國交通堵塞,音訊不通,但也不至於落到如今吳強楚弱的境地吧?”原來紅雲這些年一心一意幫助晉王李重俊經略西北,再加上江南遙遠,也就無暇顧及了,所以至今對於江南各國的見解仍舊停留在當初路經綸告訴她的情況之上。
李重俊說道:“孤王仔細詢問過楚國使臣,得知江南黑巾軍早已滅亡,其土地城池盡落於吳國之手。南王李雄也兵敗失國,淪為吳虜。如今吳國已經占據了江南絕大部分土地,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南方隻剩楚國偏安一隅,旦夕不保。這次吳國出動四十萬大軍攻楚,就是要剪滅楚國,一統江南。”
紅雲讚歎道:“沒想到江南變化如此之大,真是出乎意料。當今吳王既然能縱橫江南,滅國吞地,雄霸一方,應該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否則何以崛起之神速呢?試想那黑巾軍郭角所部和南王李雄都不是泛泛之輩,沒那麼容易就被消滅。”
李重俊聽後,搖搖頭說道:“郡主此言差矣,其實當今吳王李元聰是個不學無術的酒色之徒,此人碌碌無為、毫無大誌,甚至不堪為一國之王。而真正令吳國崛起強大、氣吞江南的不是吳王,而是吳王的王妃。”
紅雲大驚道:“原來吳國強大卻是吳王妃的功勞,但不知這位吳王妃究竟是誰,又如何能有這麼大的本事?”
李重俊看看紅雲好半天,才說道:“不瞞郡主,其實這個吳王妃你也認識。她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平安州刺史橋玄的三小姐,也是郡主的結義妹妹橋漪鳳。”
一言既出,立刻驚得紅雲呆愣不已。紅雲原本以為漪鳳已經在平安州失陷之後就死了,誰料想她不但沒有死,反而成為了當今的吳王妃。也難怪,漪鳳才華橫溢,聰明絕頂,的確是個天下奇才,假如不是她為吳王妃的話,吳國又怎能有今日之強大?紅雲深知漪鳳誌大謀遠,心狠手辣,絕對是個難纏的對手,不由得眉頭緊鎖,低頭沉思起來。
李重俊接著又說道:“楚國使臣又對孤王提起,吳王妃之所以能夠雄心勃勃,誌吞萬裏,一則得益於她權謀善斷、善於治國,二來也是因為她手下有兩員大將的緣故。這兩將都是當世名將,皆有萬夫莫擋之勇,一位就是她的三哥橋寶,另一位就是昔日黑巾軍郭角手下的大將柳從謙。”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道:“由於吳國兵勢強盛,又有舉世名將,再加上橋漪鳳的禦駕親征,所以不可小瞧。郡主剛剛平定燕國,大軍十分疲憊,何況江南路途又遙遠,假如勞師遠征的話,並非兵家所長,所以依孤王之見,我們還是不動兵為好。等我軍養足了精力,先平定淮西黑巾軍陳瓊,在徐圖別方為好。不知郡主意下如何?”
紅雲尋思了片刻,說道:“大王切莫過早決定出兵與否。漪鳳的為人,臣妾最清楚。此人素來心高氣盛,又胸懷錦繡才華,當初在平安州之時,她就多次加害於臣妾,手段層出不窮,雖未得逞,但也盡顯其心計。如今漪鳳既然是吳王妃,李元聰又是不堪之人,她自然掌控了吳國的一切。雖然晉國離江南甚遠,楚國的存亡也與晉國沒有絲毫關係,但是從將來國家存亡大計和天下一統著想,臣妾認為楚國必須去救。因為一旦讓漪鳳滅亡了楚國,那麼整個江南就都在她掌控之中,國家半壁江山也就不複國有,日後中原之兵再想進軍江南,必將徒增艱險,甚至無功而返。但是,如果我們救援了楚國,楚王一定感恩與我,楚王必定誓死追隨晉國,這樣的話,不但漪鳳統一江南的夢想會破滅,而且還能保存下江南的一大片土地城池,好為日後我軍進軍江南、統一天下做立足之地。因此,依臣妾長遠之策,楚國必須去救,臣妾決不允許國家將來被分裂。”
李重俊問道:“如今我軍剛剛平燕歸來,士卒勞苦,又如何能遠征呢?”
紅雲說道:“大王不必多慮。此次出師南下,並非要帶太多軍馬,這次平燕大軍就留在長安休整。臣妾打算調集蔣舒的漢中軍、傅斂的上庸軍和孫榮的襄陽軍三路大軍共十萬人馬陸路南下,再加上盧玉統帥蜀地的晉軍十萬人馬水路出川,我軍總共二十萬人馬救楚即可。何況楚王手中也有二十多萬人馬,也可盡歸臣妾調遣。這樣晉楚聯軍在人數上就不會輸於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