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橫拜見了王仁基,說明了吳王和吳王妃尊崇朝廷的心意,並獻上了極為豐厚的禮品。賈昱又在一旁為桓橫大說好話。王仁基大喜,連忙叫收了禮物,並帶桓橫來見皇後王羨兒。桓橫大禮參拜之後,說明了來意,又進獻了禮單,並極為奉承王羨兒。王羨兒心中十分歡喜,問道:“吳王和吳王妃果真如你所說,要尊崇朝廷嗎?”
桓橫連忙叩頭道:“回稟皇後娘娘,我家王爺和王妃殿下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尊崇朝廷和皇後娘娘之意,天地可鑒。王妃殿下還特意叮囑微臣,一定要將她的心意如實轉達給皇後娘娘,微臣絕對不敢隱瞞。”
王羨兒點點頭說道:“吳王和吳王妃對朝廷的忠心,哀家心領了。”於是問王仁基道:“大將軍王以為如何?”
王仁基躬身施禮道:“回稟皇後娘娘,既然吳王和吳王妃主動派遣使臣前來洛陽,足以表明其尊崇朝廷之意,微臣認為吳王和吳王妃對朝廷絕對是一片赤膽忠心,皇後娘娘應該給予嘉獎。如果朝廷能得到吳王和吳王妃的鼎力相助,何愁天下不平?願皇後娘娘明鑒。”
王羨兒想了一會,對桓橫說道:“愛卿遠道而來,甚為辛苦,你可先回館驛休息,容哀家啟奏完聖上,再做封賞。”桓橫連忙又磕頭拜謝,然後退出金殿,自回館驛去了。
王羨兒見桓橫走了,這才對王仁基說道:“吳國此舉,不過是借著尊崇朝廷之機,打壓晉國罷了。哀家不是傻子,吳王和吳王妃那點心思,還騙不了哀家。如今天下各路諸侯都已平定,就隻剩下朝廷、晉國和吳國三家為大。哀家聽說吳王妃和晉王妃又是死敵,那麼吳國和晉國自然也就水火不容。他們兩家一旦開戰,都會顧慮朝廷的兵馬介入,因為隻要朝廷出手幫助一方,那麼另一方就死定了。吳王妃是個聰明人,她自然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會派人攜帶重金前來洛陽,結交朝廷和權臣,好讓朝廷幫著吳國滅晉。大將軍王方才幫著吳國使臣說話,一定是收受吳國的禮物了,哀家說的對不對?”
王仁基聽了,嚇了一跳,腦筋一轉,馬上便有了說詞,連忙跪下說道:“回稟皇後娘娘,臣弟不敢收受吳國的禮物。方才臣弟幫著吳國說話,實在是不想看著晉國一家做大,最後無人能夠製衡。想那晉王妃自從上次受朝廷和皇後娘娘恩惠,冊封蓉敏郡主之後,幾年來先後用兵,先是滅蜀平燕,而後又打敗吳國四十萬大軍,救了楚國,最近又出兵剿滅淮西的黑巾軍,占據江夏。如今晉國國土已經遍及河北、河東、河西、關中、兩川、襄陽、江夏等地,還有戎狄和楚國為之盟友,國內帶甲之兵數十萬,又有橋楓、白武、呂信等一幹名將,實力絕不可小瞧。另外,晉王妃為人奸詐狡猾,人又機警如狐,善於辭令,雄心不小,實在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臣弟唯恐日後晉國不服朝廷管製,因此才想到可以聯合吳國製衡晉國的合縱之策,所以才幫著吳國說話。”
王羨兒點點頭說道:“你說的很對。哀家當初冊封晉王妃為蓉敏郡主之時,隻不過是利用她和晉王攻滅四方,為哀家平定天下罷了。怎料想晉軍也實在了得,竟然在短短幾年之內就連滅蜀燕,占據淮西,又迫楚臣服,並大敗吳國,看來哀家的確低估了晉王和晉王妃的才能。如果哀家繼續對晉國聽之任之,任由其發展壯大,將來必然為中原大患。看來為了王氏的千秋大業,哀家必須調整計策才行。”
王仁基見王羨兒已經對晉國起了戒心,於是趁機說道:“皇後娘娘聖明,的確應該如此。臣弟當初就認為晉國是個禍患,理應盡早剪除,可是皇後娘娘沒有采納臣弟的建議。臣弟以為,晉國之所以發展壯大,晉王李重俊雖有一定影響,但不足為慮,主要還落在晉王妃衛紅雲一人身上。此女心機頗重,又善使權謀,絕非池中之物,當初在洛陽智擒徐值就是佐證。臣弟還聽說晉國的治政施綱和用兵韜略也全係此女所謀劃,晉得此女,無異於如虎添翼,因此如果要製衡晉國,也應先從此女下手。如果皇後娘娘能下決心除掉這個衛紅雲,那麼就如同斷去李重俊的手足,晉國將不攻自滅矣。”
王羨兒沉思片刻說道:“不錯,看來哀家必須盡早防範才行。不過,哀家聽說這個吳王妃也非是等閑之輩。此人本是當初平安州刺史橋玄之女,也善於權謀,心大誌遠,如果哀家要是與吳國聯盟,共圖晉國,那麼很可能就會落入‘前門驅虎,後門迎狼’的圈套之中。哀家可不想為別人作嫁衣裳,最後讓吳國坐享其成。”
王仁基說道:“皇後娘娘不必擔心。吳王妃雖然也善於謀略,但跟晉王妃相比,還是略遜不少,甚至跟皇後娘娘相比,也是不如。臣弟還聽說吳王妃生性殘暴,在江南殺人無數,僅霍邑一地就坑殺二十萬人,惹得民怨沸騰。再說,如今吳國新敗於晉,損失了二十萬大軍,又折損湖口無數的糧草,已是元氣大傷,如今雖然攻滅淮南呂匡,但也難掩其國力貧乏。還有,楚國在其肘腋,又屢被其欺淩,楚王報仇之心更勝。試想有如此強敵在榻側,吳國又如何能安穩?因此,臣弟以為,吳國雖然雄踞江南,吳王妃雖然才幹超群,但內外交困,實乃外強中幹的病老虎罷了。而晉國則不然,晉王和晉王妃恩澤布施,收買民心,晉國國內穩定,對外還有戎狄和楚國為盟友,實在是無內憂外患。再加上關中離洛陽又近,一旦晉國有不臣之舉,晉軍旦夕就至洛陽城下,我軍又如何防備?相比之下,吳國離洛陽很遠,一旦吳王叛亂,皇後娘娘也可以從容調兵滅之。因此,依臣弟愚見,兩害權衡取其輕,還是先聯合吳軍滅晉才是道理。一旦晉國覆滅,吳國孤懸無助,吳王妃又絕非皇後娘娘對手,朝廷欲要剿滅江南,又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