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洛陽城中,王仁基聽聞徐值、廖奎、虞熾等人皆死,再加上吳軍無力來援,知道大勢已去,便和賈昱商量對策。賈昱此時也是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王仁基又大聚百官,文武大臣都緘默無言。半晌之後,刑部尚書柏貌才出班奏道:“皇上,如今徐值、虞熾等人皆死,洛陽再無援軍可救,與其困守孤城,還不如突出晉軍重圍,棄城而走。放眼天下,隻有吳國可去。吳王妃劉嫣與橋漪鳳素有世仇,而衛紅雲又是橋漪鳳之義姐,因此衛紅雲必與劉嫣不睦。如果皇上肯去帝號,並攜帶玉璽前去投奔,劉嫣必定大喜而收留皇上。隻要皇上能夠依托吳國為屏,對抗李重俊和衛紅雲,日後就有重拾山河之機了。願皇上三思。”
王仁基問賈昱道:“愛卿認為如何?”
賈昱說道:“如今中原土地盡失,洛陽已經是一座孤城了,李重俊在城外又擁有百萬大軍,因此困守孤城的確不是長久之計。突圍投奔吳國,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微臣讚成之,願皇上采納。”眾大臣聽了,也都隨聲附和起來。
王仁基想了想,無奈的說道:“既然如此,那麼朕就依眾愛卿之言,突圍去吳國吧。隻不過,如今晉軍圍城甚嚴,朕又如何能突出重圍呢?”
賈昱說道:“皇上勿憂,微臣料定晉軍長時間圍困之後,必然會有所鬆懈。待晉軍圍困不緊之時,皇上再實施突圍,定獲成功。”王仁基點頭,於是吩咐散朝。
不覺過了三個月,李重俊見大軍始終攻不下洛陽,心中焦慮,便與紅雲商量道:“朕的百萬大軍圍困洛陽數月,始終不能攻入城中。大軍每日作戰十分勞苦,用度也頗多,如若不能前進一步,照此以往,士氣必將逐漸消弱,這又該如何是好?”
紅雲說道:“自古以來,洛陽就是天下聞名的堅城,攻取之難並不稀奇,這也在臣妾的意料之中。皇上勿憂,其實臣妾已經有妙計,可以克敵製勝,隻是時機未到罷了。如今已過數月,臣妾自料此時應該是施展之時,既然皇上憂慮,臣妾不妨直言相告,還請皇上采納。”
李重俊問道:“皇後有何妙計,快快說來與朕聽?”
紅雲說道:“如今王仁基困守孤城,其一定不會坐以待斃,死守城池。為了能夠苟延殘喘,王仁基必定要棄城突圍,投奔吳國,然後依托吳國的力量,伺機東山再起。可如今皇上的百萬大軍圍困洛陽,王仁基很難突出重圍,因此他隻有先堅守城池,再尋覓良機而走。臣妾料定這突圍的良機就是趁著我軍圍城日久,士卒疲憊,放鬆戒備之時,突襲我軍,然後趁我軍倉猝迎戰之際再突圍而走,因此臣妾便依此定下計謀。皇上即刻以大軍圍困數月、士卒疲憊為名,下旨全軍休整,放鬆戒備,並且減少往來巡邏的崗哨。臣妾料定王仁基一旦見我軍休整鬆懈,必定會進行突圍。如果王仁基進行突圍,臣妾就可效仿當年漢高祖破項羽之策,在出洛陽東門通往吳國的官道之上,布下十麵埋伏之陣,以呂信、白武、韓升、韓變、伍紹、邊挺、葛遷、梁映、王荀、單仝十員大將,分五路夾擊。臣妾與橋楓將軍自領中軍,其餘將官,則散在四處捉拿漏網敵將。如此一來,我軍必獲全勝,王仁基也必為我軍所擒,則皇上入住洛陽之期,就指日可待了。”
李重俊聞聽,大喜,於是立刻按計而行,第二天便下旨讓全軍修養,並減少了巡邏崗哨。紅雲則暗中調兵遣將,周密布置去了。
早有探報報入洛陽城中。王仁基聽後,便與賈昱商量道:“敵軍圍困洛陽已經數月,兵士疲憊,李重俊已經下令全軍休整。如今敵營防範日益鬆懈,朕想於此時突出重圍,投奔吳國,可否?”
賈昱說道:“微臣讚同皇上的主張。微臣認為,突圍應該盡早不宜晚。皇上可集結城中所有軍馬,以蘇青方統帥的禦林軍為前軍,微臣保護皇上和眾大臣為中軍,蘇定方領一軍為後軍,於今夜三更殺出城去,等到突出重圍之後,直奔吳國。”王仁基點頭,於是吩咐眾大臣準備去了。賈昱也讓蘇青方、蘇定方二將集結好了軍馬。
入夜三更,洛陽城東門慢慢打開了。蘇青方率領禦林軍當先出城,悄悄接近晉軍大營。隻見晉營之中一片寂靜,就連崗哨也不見了蹤影,似乎晉軍將士都已經熟睡。蘇青方大喜,於是立刻吩咐禦林軍衝入晉營之中,所到之處竟然無人攔阻。賈昱保護王仁基等人以及蘇定方的人馬也同時衝入晉營之中。此時,王仁基為了逃命,一馬當先,徑直衝過晉軍大營而去。賈昱見突圍如此順利,不覺心中暗生不祥預感,但見王仁基已經急急逃命而走,也隻得一路隨行。王仁基等人剛衝過晉營,就聽見四周殺聲大起,呂信、白武領一軍從兩翼殺來,蘇青方連忙領軍迎敵。賈昱趁機保護王仁基奪路而走。正行間,突然前方一聲呐喊,韓變、韓升領軍殺到,蘇定方連忙上前攔阻,掩護賈昱和王仁基等人逃走。王仁基正逃命之時,伍紹、邊挺、葛遷、梁映、王荀、單仝等將也順勢殺出,賈昱指揮軍馬拚命抵抗。王仁基得賈昱之力,終於衝出重圍,隻率數十騎落荒而走。正行間,突然前方一聲斷喝:“逆賊,哪裏走,橋楓在此。”隻見一軍閃出,攔住去路,為首一員大將,駿馬鋼槍,正是橋楓。原來橋楓見眾軍廝殺,早就按耐不住,也要衝鋒陷陣,斬將奪旗,紅雲於是便讓他在洛陽官道上等候落網的敵將,也是天意使然,竟然讓他遇到了王仁基。
橋楓之名震動華夏,誰人不知。王仁基手下數十騎驚得立刻有一半人落馬,其餘人也不顧王仁基,隻顧落荒逃命。王仁基哪裏還敢上前,正想也撥馬逃走,橋楓早已縱馬趕到,生擒王仁基,隨後令眾軍捆了,得勝而回。
此役晉軍大獲全勝。紅雲陪同李重俊進了洛陽城。在金鑾寶殿之上,李重俊頭戴龍冠,身穿龍袍,端坐在皇帝寶座之上。紅雲也頭戴鳳冠,身穿鳳袍,在李重俊身旁就座。眾將及文武百官叩拜之後,眾將紛紛獻功。橋楓擒拿王仁基,白武生擒蘇青方,韓變、韓升捉住蘇定方,伍紹、邊挺、葛遷等人解來王仁基死黨柏貌、厲行方等人。賈昱自刎而亡,人頭被王荀獻上。李重俊大喜,於是按功行賞,眾將拜服。李重俊又與紅雲擬定王仁基謀逆篡權、弑殺先皇等十條大罪,傳旨將王仁基、蘇青方、蘇定方、柏貌、厲行方等人推至午門斬首示眾。洛陽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眾人又上奏本章,要誅滅王仁基等人的宗族,但紅雲由於答應過王羨兒,要保全王氏一族的性命,再者,她也不願株連甚廣,於是便奏請李重俊赦免。李重俊許之,於是下旨赦免了王仁基一族的死罪,改為流放之罪。王氏一族終於保全了性命。
這時,衛州刺史朱赫解來褚之霄。原來當年褚之霄曾經杖刑紅雲,被王羨兒降為登封縣令。朱赫起兵之後,攻破登封縣,擒住褚之霄,因此特意獻上請功。李重俊奔想以杖刑皇後之罪處死褚之霄,但紅雲卻說道:“褚之霄依法辦案,不為奸臣所利用,為臣妾洗刷不白之冤。雖然曾經杖刑臣妾,但其實也是臣妾之過失。褚之霄以國法為重,不遜私情,不懼權貴,真是難得的良臣。臣妾懇請皇上赦免褚之霄之罪,複任命為監察禦史,以正朝綱。”李重俊點頭應允。紅雲於是親解其縛,好言安慰。褚之霄深感其恩,於是誓死效命。
紅雲又感念白馬寺主持曌靜禪師對自己的救命之恩,便派人打聽白馬寺的消息,回報說白馬寺已經被燒毀了,瞾靜禪師以及闔寺僧眾也全都被賈昱所殺。紅雲深為歎息,於是派人在民間尋訪到宣智,又上書李重俊,請求重建白馬寺。李重俊許之,於是下旨大撥金銀,挑選能工巧匠,在被燒毀的原址之上,重新建造了一座白馬寺。白馬寺落成之後,紅雲便讓宣智做了新主持,許其廣招弟子,重聚香火。紅雲自然也親臨寺廟祭奠了瞾靜禪師及死難的僧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