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力薦橋聰(1 / 2)

再說第二天,秦王李重遇上表李重俊,以呂信久駐建鄴、非常辛苦為名,請求李重俊下旨調呂信回洛陽任職。李重俊當即應允,於是派人去建鄴傳旨去了。漪鳳聞聽,立刻派人將柳從謙和桓橫召到府中商議。

桓橫說道:“秦王慫恿皇上調呂信回洛陽,明擺著是要增強自己的實力,來抗衡郡主千歲。依微臣估計,呂信一旦回到洛陽,秦王肯定建議皇上,讓呂信和柳將軍共同執掌禦林軍兵權。這樣一來,如果皇上答應秦王的請求,秦王就會獲得一半禦林軍兵權,再加上朝中的夏傑、梁映等人為羽翼,還有皇後娘娘作靠山,恐怕郡主千歲獨攬大權的局麵,將一去不複返了。”

漪鳳怒道:“這肯定是衛紅雲這個賤人為秦王出的計策,她就想靠著秦王這棵大樹,來和本宮爭權。哼,司馬孚一事,本宮已經讓了一步,她竟然還不滿足,得寸進尺,又挑唆秦王調呂信回洛陽。如果真要讓呂信執掌一部分禦林軍兵權,再加上秦王聽命於她,那麼本宮就又會處處受她製肘了,這樣何時才能搬倒她?本宮如今辛辛苦苦奪取來的權勢,絕不能再讓衛紅雲白白搶去。你們有什麼好主意,可以阻止呂信回來呢?”

桓橫說道:“皇上已經發下聖旨,這事不能更改了。若想阻止呂信回來,郡主千歲應該另想別的方法才行。”

漪鳳問柳從謙道:“柳將軍,你有什麼好辦法?”

柳從謙說道:“呂信為人武藝高強,其出行時身邊侍衛人數肯定又多,再加上這次又是奉旨回來,所以郡主千歲若想硬要阻止他,恐怕比登天還難。依微臣之策,郡主千歲應該眼光放長遠一些,與其謀斷今日,不如謀略將來。”

漪鳳聽後,微微一怔,問道:“那麼柳將軍的計謀如何呢?”

柳從謙說道:“一旦呂信離開建鄴,吳地必將無人管理。試想江東土地千裏,民殷兵強,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又是郡主千歲的故國,假如郡主千歲趁皇上還沒有決定任命新的官員去吳地之際,主動上表建議皇上,以末將願意交出禦林軍兵權給呂信執掌為條件,換取皇上和秦王同意,委派郡主千歲的親近之人去吳地坐鎮。這樣一來,郡主千歲雖然失去禦林軍的兵權,但是卻換來吳地的歸附。日後一旦朝中有變,郡主千歲還可以回到吳國,依托長江天塹保身。反觀洛陽的禦林軍兵權,雖然可以看似可以掌控,但洛陽一城,畢竟乃是皇都,禦林軍將士皆以效忠皇上為職責,因此假如將來郡主千歲因秦王或皇後娘娘與皇上交惡,難道還能依靠禦林軍來保護嗎?因此微臣認為,兵權微乎其微,轄地才是實力的根本,以兵權換土地,實為最為穩妥。此乃失之草木,得之桑榆之計也。”

桓橫點頭說道:“柳將軍之言,真為好計謀。如果郡主千歲真能以此複得吳地,將來即使洛陽有變,也可到吳地保全,以圖東山再起。”

漪鳳說道:“既然如此,那麼本宮該向皇上建議何人去吳地管理呢?”

柳從謙說道:“已故吳國大將軍橋寶之子橋聰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並學了一身好武藝,為人也聰穎多謀,更兼其母文晉郡主李元瑛乃先吳王之胞妹。微臣聽說自從文晉郡主母子歸降皇上並來到洛陽以來,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光景了,其常常思念故土家園,早就想回吳地祭奠祖廟,以盡孝子之責。郡主千歲不如向皇上建議,加封橋聰為振威將軍,頂替呂信坐鎮建鄴,其母文晉郡主隨同橋聰一同返回,協同管理吳地。不知郡主千歲意下如何?”

漪鳳想了想,說道:“橋聰是本宮的侄子,由他來管理吳地,的確是最佳人選,隻是橋聰今年才十八歲,年紀輕輕,如何能服眾?恐怕即使皇上能夠應允,秦王和夏傑等朝臣也不一定讚同。如果橋聰不能夠赴任建鄴,本宮又失去禦林軍兵權,豈不失的更大了?”

柳從謙笑道:“這個就不必郡主千歲擔憂了,微臣自有對策,保管能讓皇上、秦王和滿朝文武對橋聰心服口服。”說完,便將自己的想法與漪鳳和桓橫說了一遍。

漪鳳聽了大喜,於是便讓柳從謙依計而行。柳從謙於是暗自到文晉郡主府找橋聰去了。

第二天早朝,漪鳳向李重俊奏道:“既然皇上下旨調鎮東大將軍呂信回朝複職,臣妹聽聞後欣喜非常。呂信將軍乃是我朝名將,為國屢立功勳,有他回來坐鎮,統領大軍,就如同昔日橋楓將軍一樣,可令四方外敵威服,不敢再有侵犯之心。如今皇上正是用人之際,臣妹建議一旦呂信入朝,即可賦予禦林軍兵權,以顯皇上用人之賢。”

柳從謙也出班奏道:“呂信將軍乃是跟隨皇上一起征戰天下的晉國老將,微臣不過一降將,論功勳和殊榮實在不能與呂信將軍相提並論。微臣承蒙皇上器重,委以輔國大將軍一職,並執掌禦林軍,內心十分惶恐。如果呂信將軍還朝,微臣心甘情願向呂將軍交付禦林軍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