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一種感悟,一種意境上的感悟。
蘇九盤坐在地上,足足有十多分鍾。
當盤古神念在蘇九的腦海中走了一遍,蘇九的雙手也掐印出無數的手印。
站起來。
蘇九的身上,頓時散發出來一股獨特的氣勢。
這種感覺,不清道不明,和修為無關,隻是一種感悟。
蘇九深深的呼吸了幾口氣。
身上的這股特殊氣勢頓時消失不見了。
“這就是盤古神念啊!”
蘇九感歎了一聲。
這東西,並不術法傳承,而是一種境界上的感悟,具體怎麼去形容,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是蘇九心中清楚,這一道盤古神念比風水界任何的秘術都要珍貴的。
盤古神念就好比一個計算機,平常風水學習秘術道法,就好比高中生做數學題,需要用筆在草稿紙上書寫出公式。
而這道盤古神念在蘇九的腦海中,被蘇九所感悟,就好比蘇九去做數學題,可以直接用計算機來計算,在時間上,對比其他的風水師,要快了無數倍。
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距。
蘇九收回了思緒。
看著思周的情況。
“是時候進入第二層了。”蘇九呢喃了一聲。
右腳向前踏出一步,整個饒氣勢澎湃爆發,雙手之中掐出一個手印。
大喝一聲“赦!”
頓時,地下宮殿之中就出現了神奇的一幕。
思周的場景,如同波動的水麵一樣,扭曲起來。
漸漸的消散,下一刻,蘇九的思周出現了一個新的場景。
“塔?閣樓?”
蘇九怔了一下。
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居然是類似一間房屋一樣的場景。
自己此刻正站在門口。
身後是兩扇緊閉的木門,身前是一間大概一百平方米的房間。
這個房間並不是四麵牆壁的,而是八麵牆壁的,蘇九知道,這種建築格局,在華夏古代,隻有塔或者閣樓才會出現,普通的房屋絕對不會有八麵牆壁。
蘇九並沒有輕舉妄動。
而是站在原地仔細的用目光打量著眼前的情況。
房間中間是一個凹下去的八邊形地池,在自己的對麵,地池台階上,有著一道樓梯,看到這一幕,蘇九能夠肯定,這十有八九就是塔,而自己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塔的一層位置。
看著眼前的一幕,蘇九眯著個眼睛。
這不簡單啊!
眼前的地池是一塊又一塊,大概邊寬三十厘米的八方石鋪墊而成的。
房間八麵並沒有窗戶什麼的,頭頂是一層木質的花板。
房間內也沒有什麼燈光,但是,這房間裏麵十分的明亮。
自己一眼看過去,能夠清楚的看清楚,房間中間凹下去地池中那些八方石上麵所刻畫的紋路。
很明顯,八方石的模樣和眼前地池所散發出來的氣息,這是一個陣法。
那麼,眼前的情形就明朗了。
這就是昆侖秘境第二層的關卡。
闖塔!
就是不知道,這塔有幾層。
看這麵積大,塔的層數應該不多,大概也就是五六層的樣子。
自古建築關聯風水,華夏古代建築,對於風水師來,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作為一名風水師,華夏古代的建築,很多地方,有牽扯到風水布局,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自然要學習這些東西。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
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隨著佛教傳入華夏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係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簷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係,建築平麵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
十四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係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藏語稱“曲登”。
佛塔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
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華夏,曆經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
佛塔由原本的覆缽式塔漢化為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簷式塔。華夏的佛塔按有木塔、磚塔等多種類型,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聖像﹑佛經等。
而文峰塔則出現的時間比佛塔更早。
文峰塔是一種統稱,在華夏用現代的話語來形容,就是文化高峰四個字。
全國各地的塔,大多數,基本上都可以用文峰塔來命名。
很明顯,這個塔,應該是文峰塔,因為昆侖秘境所出現的時間,要遠遠早於公元一世紀。
八方塔內八方石。
八方石上八方紋。
蘇九整個饒神情都顯得十分的嚴肅。
和剛才的神情相比,嚴肅的萬分。
剛剛蘇九注意到了,這地池之中的八方石上所刻畫的正是八方紋。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