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和聰耳
夜間漆黑一片,貓頭鷹是怎麼看到周圍的情況,捕捉到田鼠的呢?原來,貓頭鷹可不像一般的鷹,它的眼睛比老鷹的還要銳利,能在黑暗中準確地發現目標。這是怎麼一回事?研究發現,貓頭鷹眼睛裏的視覺細胞特別多,比人的視覺細胞高七八倍,所以在黑夜裏看清東西簡直易如反掌。此外,貓頭鷹的耳朵也相當靈敏,隻要有一丁點兒動靜,它都能捕捉到。有了這些"裝備",難怪貓頭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也能遊刃有餘。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擁有一雙慧眼的貓頭鷹在白天看東西就會模模糊糊的,成了名副其實的近視眼。
像貓頭鷹一樣
在北美洲的鬆林裏,生活著一種大灰梟,和貓頭鷹長得有點相像,不過比貓頭鷹的身體更大一些,它也是一位擅長捕捉田鼠的捕獵將軍。它的兩隻翅膀和兩條腿腳十分強健,尤其是它的眼睛,異常敏銳,能從幾百米的高空看清地麵上的田鼠。此外,它的聽覺也是其他鷹類所無法企及的,極細微的聲響也可以被它辨別清楚。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大灰梟的右耳道比左耳道稍高、稍寬一些。這樣,同一種聲音在它的左右耳道就有不同的響度,所以在漆黑的夜裏,即使田鼠奔跑時發出的沙沙聲極其輕微,大灰梟也會憑借聽覺判斷出它的行蹤,從而將其一舉捕獲並吃掉。
別具一格的鳥葬
在自然界,有不少鳥類會對死去的同類報有“懷念之情”,並表現出內心的悲傷,這些行為讓我們深受感動。有趣的是,它們甚至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會為自己的夥伴舉行“葬禮”。由於生活在不同的群落,就像我們不同民族的習俗一樣,它們的葬禮也是五花八門,不盡相同,有些方式更是我們人類所無法想象的。
鶴類的“遺體告別”
在鳥類中,鶴類是最富有情感的種類之一。生活在北美洲沼澤地帶的美洲鶴,如果發現相處的同伴死掉,便會久久地在同伴的屍體上空盤旋徘徊。然後,由首領帶著群體飛落地麵,默默地繞著屍體轉圈,像是在悲傷地“瞻仰”死者的遺容。
同樣,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灰鶴,還有一種固定的哀悼儀式:它們先是哀鳴著,停立在屍體跟前,突然首領發出一聲淒楚的長鳴,眼中似乎淚光閃閃,垂首泣涕。頓時,鶴群默不作聲,一個個垂下腦袋,表示“悼念之情”,似乎在召開莊嚴肅穆的“追悼會”,令人動容。
烏鴉的“水葬”
烏鴉死後,鴉群會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把死去的烏鴉圍在中間。鴉群的首領站在一旁,發出“啊啊”的叫聲,好像在致“悼詞”。然後,幾隻烏鴉飛過去,把死者銜起來送到附近的小河或池塘裏進行水葬。最後大家由首領帶隊,集體飛向小河或池塘的上空,一邊哀鳴,一邊盤旋幾圈後,才各自散去。
與烏鴉的葬禮相似的,還有生活在非洲的一種獾類。如果有同伴死去,獾群會結伴一起將屍體拖入河水之中。隨後,傷心的獾群就聚集在河邊,一邊望著洶湧的河水,一邊哀鳴不止。
禿鷲的“天葬”
禿鷲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大型猛禽,它們有著黑色的身體和翅膀,白色的頭和尾巴。鳥類的色覺是所有動物中最出類拔萃的,而禿鷹視覺的清晰度更是超乎尋常,人類的視覺還不及它們的三分之一,真是相形見絀。
對禿鷲來說,最讓人感動的還是它們別具特色的葬禮。當它們發現自己的同伴死後,就會將它的屍體撕成碎片,再用爪子將碎片放在大樹枝梢上、山頂的岩石上或岩洞裏進行“天葬”,放好之後,它們會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盤旋,以默念死者“歸天”的亡靈。而這些喜愛食肉的禿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去吃自己同伴的屍肉。
文鳥的“花葬”
在所有的葬禮中,文鳥的葬禮也許是最文明的一種。這些鳥大都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的熱帶森林中,體態嬌小、十分惹人喜愛。一旦有同伴死去,就會有很多文鳥叼來綠葉、漿果和五顏六色的花瓣,撒在屍體身上,有點像我們人類向死者獻花的儀式,看了讓人為之動容。
捕食各有絕招
和人類一樣,動物必須汲取營養才能維持生命。有所不同的是,人類可以自己種植糧食,而動物隻能靠捕食來作為求生的唯一方式,鳥類也不例外。
鳥類的食譜很雜,但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各種昆蟲,尤其是許多鳥專門吃各種農業害蟲。鳥的種類不同,它們的捕食方式也各有千秋。
勇敢的掠食者
鳥類大家庭中的猛禽總被視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這些猛禽都擁有鋒利的嘴、尖銳的爪和強健的翅膀,這些都成為它們捕食的最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