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牛、鹿和羚羊都是反芻動物,胃的結構與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胃大不一樣。它們的胃一般分為四個室,裏麵沒有幫助消化的分泌腺,吃進去的食物不能直接消化,而要返回口中,再仔細咀嚼摻入唾液,也就是涎水後,才能消化吸收。每天,牛都要分泌大量的唾液來消化食物。所以說,牛流涎水是很正常的事,不足為奇。
拿紅布鬥牛去
在電視裏,經常可以看到鬥牛的場麵。衣著華麗的鬥牛士手舞一塊紅布,在牛的麵前叉腿一站,牛就會猛然向他衝來!似乎牛天生討厭紅色,果真如此嗎?經研究發現,鬥牛其實都是色盲,根本分不清顏色,更別說什麼紅色了。其中的道理是這樣的:紅色刺激的並不是牛,而是全場的觀眾。因為紅色特別鮮亮,能引起人類情緒的興奮和激動,可以增強表演效果。鬥牛在出場前,總是被長時間關著,再加上紅布的晃動,就變得暴怒不安起來。
小貓天生捉老鼠
貓和老鼠天生是死對頭,老鼠一見到貓,總是撒腿就跑。這中間有科學根據嗎?
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經常白天睡大覺,晚上四處走動,活動筋骨尋找食物。而老鼠主要也在夜間活動,它們的個頭正好是貓最適合的獵物,所以貓自然會瞄上老鼠了。在夜間,貓憑著一雙夜眼和靈敏的胡須,便可以感知周圍的一切。一旦發現有老鼠,它會以極快的速度撲上去,把它變成一頓美餐。
另外,貓是在夜間活動的,它體內有一種牛黃酸,是提高夜視力的必備物質。如果貓長時間不補充這種物質,夜視能力將會降低。而老鼠體內正好含有大量的牛黃酸,所以貓就愛吃老鼠,以補充營養。
聖誕老人的坐騎
又是一年聖誕到!聖誕老人駕著幾隻馴鹿來了!聽說它們長得角似鹿、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真是一副奇怪的長相。地球上有36種鹿科動物,聖誕老人為什麼單單選馴鹿作坐騎呢?不知道了吧,那就隨我一起去北極尋找答案吧。
雪路先鋒
馴鹿帶個“馴”字,可它並不是被馴養出來的。它們大都生活在寒冷的北極附近,又稱北極馴鹿。在印第安語中,馴鹿也叫“克薩裏布”,意思是“雪路先鋒”。其實,這個名起得非常恰當,因為它強壯而靈活的四肢和堅硬而寬大的四蹄,使它不僅在雪地上行進自如,也能從1米深的堅硬雪地裏刨出食物。
在極地生存不是容易的事。馴鹿可是全副武裝,身披兩層“大衣”,裏層是厚實的絨毛密不透風,外層是中空的被毛,既輕又暖,還能防水。它的臉上覆蓋著一層細密的絨毛,主要是防止在雪地裏凍壞鼻子和嘴巴,耳朵更是戴上了厚實的絨毛耳罩。其次,它的雙蹄也能根據季節變化而改變形狀。冬季雙蹄邊緣長而鋒利,腳底長毛,好似穿了雙防滑保暖的冰雪靴。有了這身行頭,上雪山、下冰河自然不在話下。
勝利大逃亡
一到春季,成群的馴鹿就開始一次大遷徙,這可是一次長途旅行,要離開它們生活的北極森林和草原,按照既定的路線向北進發,這也是它們每年都要進行的活動。有趣的是,每次旅行都由雌鹿打頭陣,雄鹿緊緊地跟在後麵。沿途中,它們會脫掉自己身上的冬裝,換上一層薄薄的夏衣,這些絨毛就掉在地上,可以當來年的路標。
幾個世紀以來,它們就是這樣沿襲著一代代的傳統。如果在旅行途中,有非常凶狠的狼群,它們就會來一陣猛跑,揚起滿地的塵土,迷惑敵人,場麵非常壯觀。有人甚至把這樣的遷徙稱為“勝利大逃亡”。
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大逃亡中,成群結隊的雌鹿會在途中產下小鹿,有時一天中甚至有幾千隻小鹿出生。剛出生的小鹿隻有雪鹿般大小,母鹿媽媽會伸長脖頸,輕柔地碰觸、呼喚寶寶,幫助它站立起來。由於自然條件嚴酷,這些小鹿天生就具有長途跋涉的能力,隻要經過三天的訓練,這些小家夥就可以跟著媽媽趕路了,一星期後就能和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48千米。
其實,這一切活動也是為了這些小家夥。因為春季的南部森林裏隻有苔蘚作食物,缺少蛋白質和礦物質,對母鹿腹中的寶寶不利,所以馴鹿群要遷往北部苔原地區。這裏有羊胡子草、莎草等非常有營養的食物保障,可到了夏末,極地的食物質量又大打折扣,它們重新回到南部森林,苔蘚又成了它們的搶手貨。再說了,極地的天敵比較少,馴鹿寶寶出生在這裏也最安全。